乡愁与中华农耕文明的衰落
(2018-11-18 13:47:12)
标签:
文化杂谈历史教育 |
在现代充斥工业文明和后工业(信息)文明的社会中,许多上了年纪的中国人还有乡愁,这种乡愁代表的是一种对小农经济时代传统生活方式的怀旧或眷恋。台湾诗人余光中和席慕蓉都分别以《乡愁》为名写过诗歌,除了表达对大陆故土的怀念之外,也都描述了中华农耕文明的田园诗意、悠然自在,和对农耕文明生活的向往。席慕蓉的诗这样表达:“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这是由于中国的现代文明、尤其是城市文明来的时间更近、更短,更具有席卷一切传统农业生活方式的规模,而农耕文明及其乡村文明虽然渐行渐远,但其几千年历史的厚重积累,必然给跨入现代文明社会的中国人留下深深的烙印。
乡愁是中国上了岁数的人的农村乡陌之愁,是故土难别之愁,是山野时光之愁,是变化无奈之愁。许多老人可能还记得儿时的田野草原、树林沼泽、小河舟楫、阡陌邻里、麦场戏台、槐花榆钱、桑葚果仁,当试图回乡寻觅时,却发现徒有乡愁,乡村已难觅旧貌甚至踪影。乡愁只是梦中存在的地名,是儿时的恋土情节,是少年玩伴的戏耍,是衰老途中的怀旧。现在的乡愁,是你生活在城市文明的这头,思念的故土在农耕文明的另一头;是你一边拿着智能手机享受现代信息文明服务,一边却怀念着农耕时代的散漫无序;是你接受社保、老有所养,却梦想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旧式生活。而且随着传统村落的衰退、消亡,家祠祭祖、邻里宗亲、乡绅家规也随之式微。城市里的人群则居住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朝九晚五制,对门不来往,近邻无几多,远亲不再有。绵延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生存和生活模式在短短一百多年的变革中几乎荡然无存。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发出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呼声,更是快马加鞭地推动了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各种级别或规模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农村乡镇人口不断向千城一面的城市迁徙,农耕文明或者中华文明所寄托的宗族或家族礼教道德内核已经悄然散去。
中国由农耕文明或乡村文明向工业文明或城市文明的转换,在欧洲、北美也曾发生过,只是欧美的转换相对松弛、缓慢,保留了青山绿水、乡土田园、住家风格、自治习俗、宗教传统、邻里规矩,转换的更多的是生产方式和器物文明。中国的转换,从里到外基本上是一场革命。就生产方式而言,通过转换,告别小农经济,走向规模化的工农业经济,必然终结以家庭、家族、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模式。就意识形态及其制度而言,通过转换,建立在家国天下基础上的封建专制大一统格局让位于单个的小家庭和拥有不同利益的地方、组织、团体、单位、机构等等,尽管中央的集中领导依然强势,但在各个利益集团或集体的诉求下,中央和地方、大集体与小集体、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分权、分账和利益划分已经势成必然。
农耕文明或者中华文明的事实上的衰落,使在惋惜中又有一些不甘的国人开始倾注于中华文化传承和弘扬,即在消失的文明中寻找文化的基因,使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不至于被西方文明所淹没,这就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开始甄别文明和文化,从近些年来兴起的孔子学院、国学热、汉服热、社火热等,可以窥出端倪。其中有关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特色则是法学界热烈讨论的重点。人民日报的文章说,“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否认的特色,重视法律的伦理内含也是传统制度文明的特色。这种特色在社会制度构建上更是趋向求稳定。这样一来,有人提出,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代,我们不能任由西方国家把持世界话语权,中国不能只在西方法治后面亦步亦趋,在制度构建中需要表达中国特色。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制度文明背后的文化基因。”
从人自身发展的角度看,每个民族都有一个预先存在的文化给本族人以认同感,其类似于某种民族标志或文化标签,与文明的发展阶段关联不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更弦易辙,在接纳西方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的某些制度文明内容,但其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并没有因此改变或者废弃,相反,在新的文明建构中,民族文化不仅得到传承,而且还有一定意义上的发扬光大。譬如,日本的神社、神道教、相扑等;韩国的太极阴阳八卦文化以及与中国相似的节日制度等;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小乘佛教制度等等。
的确,近代中国的落后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落后。封建专制社会的农业生产方式无法抵御西方工业生产方式,从器物的发展更替已经得到充分证明。西方文明捎带也对中华文化,乃至中国传统的政治法律制度进行了检验和冲击。满清贵族的没落王朝专制统治在西方文明的民主共和政体的冲击中全面崩溃,由此带来的法律与制度文明席卷了中国传统体制,现代中国法律文化以此重建。但是,也不能由此忽略或轻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积累的某些智慧和思想,或许它们只是暂时被外部势力压抑难以发挥,迄今为止,还始终起着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对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比较以及法律文化的比较才是正逢其时。
(节选自 禄正平著:《巅峰对决——中美法律文化比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