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7《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Feast)

标签:
娱乐 |
分类: 鱼鱼带你看电影 |
法国大餐葡萄美酒VS清教极端咸鱼粥—物质的过度匮乏、生活的极度简陋未必不是一种耻辱,因为它和长久的穷奢极侈一样会蒙蔽人们的心智,孳生抱怨、不睦。
http://s12/middle/54364cbcta88e858d43fb&690Feast)" TITLE="NO17《芭贝特的盛宴》(Babette's
【巴贝特之宴】
导演: Gabriel Axel
编剧: Gabriel Axel / Isak Dinesen
主演: Stéphane Audran / Birgitte Federspiel / Jarl Kulle / Ghita Nørby
类型: 剧情 / 音乐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丹麦
语言: 丹麦语 / 瑞典语 / 法语
上映日期: 1987-09-18
片长: 102 分钟
又名: Babette's Feast / 芭比的盛宴 / 芭贝特的盛宴
【影片简介】
本片根据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拍摄而成。19世纪的丹麦,两位已经成年的姊妹伴随着牧师父亲居住在丹麦偏远的村庄。即使在父亲去世以后,她们仍一如既往地继续留在父亲所创建的教会奉献自己。后来,她们收容了一位来自法国的女难民芭贝特,她们及村民的生活就此改变。芭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金,她为了回报这对好心的姊妹,特别为她们及村民准备了一场丰富的晚餐,并且唤醒了大家心中尘封已久的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芭贝特的盛宴》是一部宛若小人书般精致的电影。画外音始终在讲故事,讲一对姐妹为宗教信仰放弃世俗情感的故事。这场盛宴像一场仅仅历时一夜的爱情,曲终人散后如水月镜花,春梦无痕。不过观众可以了解到两个秘密:其一,芭贝特就是那个大革命前在法国红极一时的,堪称伟大的厨子;其二,为了这场宴会,她花掉了彩票赢来的每一个法郎——换句话说,一场真正的法式盛宴价值一万法郎。这是一部轰动世界影坛的饮食电影,也带起了西方近10几年的饮食电影风潮,通过饮食来反映人文主义的精神既强调了饮食的文化内涵,又突出了电影家们看待社会的独特视角。葡萄酒作为西方餐桌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部电影中的地位是十分突出的。
【影评】
哀伤的寂寞高手
转自: 蓝紫青灰 (豆瓣)
《芭贝特的盛宴》根据伊萨克•迪纳森的小说改编,丹麦1987年的电影,1988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由它开始,带动了世界电影二十年不衰的美食电影浪潮。
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有自己的感受,我只心痛芭贝特,不是为了那一万法郎,而是想象不出在这十四年的艰苦岁月中,每天吃着咸鱼粥,梦里与美食相逢,是怎样的枯寂和哀怨。芭贝特是个懂得感恩的女人,她把对美食的热情全部掏出来交给村民贫瘠的想象力,对于一个从法国大革命中逃生出来的厨子,身负这样的绝艺,可以想象她是在怎样的权贵中掌厨。大革命摧枯拉朽,像她这样的人和身处的主人家庭必然会遭遇到残酷的命运。因此她会通过歌唱家的介绍来到丹麦一个闭塞的小渔村来避难。乱世中,得全性命已经很好。只是她用咸鱼和干面包做粥时,一定会怀念松露鹅肝鱼子酱,香槟红酒白兰地。不是为了吃,只是为了去做。
绝世武功不能施展,她是真正的寂寞高手。这一餐一万法郎的盛宴,如果没有将军,又哪里去觅知音?纵然顽固的村民借美食打开了心灵和肉体的禁锢,升华了美食的潜在功能,但没人知道这个酒配那个肉的妙处,也算不得完美。
魏魏乎泰山,汤汤乎流水,寂寞如斯。
这是一部真正哀伤的电影。
【碎碎念】
这是一部很老的片子,网上不好找,可以搜英文的片名比较容易看到。影片前半部是耐着性子看下去的,但整部片子看下来却又觉得开始的那些铺叙是那么的自然平和。影片后20分钟的部分堪称经典,法国式的细腻和浪漫在惯用的昏暗光线渲染下更显和谐。这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感受的影片,更确切的说是感动+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