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旧之交:读傅国涌《去留之间》

(2025-08-02 08:36:56)
     最近因为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傅国涌的去世,我开始系统阅读他的书籍,尤其是以1949年建国之际一些著名知识分子,如张元济、梁书溟、傅斯年、胡适、胡风等人在新旧交替之时,做出的人生选择和心理轨迹,可以说对于研究中国百年言论史、新闻史都是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涌我并不熟悉,也没有见过面,但是他关于教育的一些时评我到时在媒体见过,但是也没有引起我过多的注意。这次他突然离世,各界反映很强烈,我开始查阅他的阅历和著述,发现这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一个走在时代前面的人。从1999年开始他独立写作,在20多年的时间里,就中国近代史、中国教育尤其是民国时期的中小学教育,撰写了近500万字的东西,对于我一个九十年代就获得博士学位,长期在学术单位工作的人来说,自觉惭愧。作为一个温州教育学院毕业的人,能够完全靠自己完全这么多作品,而且富有真知灼见,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去留之间》主要是依据个人资料,如个人的笔记、文章以及新闻媒体的报道,对民国时期的13位社会名人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这里面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晚晴最后的15年时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政治到军事,从新闻到教育、科技、金融、出版,都出现了质的飞跃”。而他著作记载的这13位社会名流,恰恰都生活在这个时代,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弄潮儿。如张元济创办商务印书馆、陈光浦创办商业银行,邵飘萍办京报,柳亚子办南社等,在当时都对启迪民智、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中国社会转型起到了巨大作用。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他们既是内心的希望,又是对新政权是否可以去除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各种弊端,抱着怀疑的态度走进新中国的。因此在这个历史转变时期,他们个人的心路历程,尤其表现的非常复杂。既有一种内心的欢欣鼓舞,又有一种对往日生活的留恋,既有对国民党统治的不满,认为共产党可以建立一个崭新的国家。又有一种担忧,担忧自己是否可以适应新的生活。而在《去留之间》这本书中,可以说对这些人的心理刻画的如妙如肖,非常准确。
    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朝代更替之际,感觉最痛苦的就是知识分子。你受的教育,从事的职业,得到的东西,可能在新时代里完全失去。你熟悉的一切,都可能完全变得陌生;最要命的是你可能从前朝的重臣变为后朝的弃子,那种心理感受只有经历的人才会体会。傅国涌抓住了这一重大题材,用一种客观冷静的眼光,对这个时代的人做出了真实描写。他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写照。在历史大潮面前,任何人都不可避免被历史裹挟。如何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重新走进新的环境,在新环境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是一个聪明人认真对待的事情。因此《去留之间》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