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诬告事件
(2025-07-31 09:05:05)202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一起“性骚扰”指控,点燃了一场席卷网络的舆论风暴,至今仍未平息。从女研究生杨某的网文曝光,到大一男生肖某某被网暴致精神崩溃,再到法院判决推翻指控,这场风波不仅撕裂了两个年轻人的生活,还暴露了武汉大学处理敏感事件的短板、网络暴力的致命危害,以及真相在舆论场中的脆弱性。
2023年7月11日,武汉大学文理学部图书馆,杨某在自习时注意到身旁的大一男生肖某某行为异常,疑似实施性骚扰。她拍摄了两小时的视频,记录下肖某某的动作,随后向校方举报杨某性骚扰。
校方的调查却让她失望——多部门介入后,认定肖某某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未予处罚。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圣地,理应是安全与尊重的象征,任何疑似不当行为都可能引人不适。基于此,杨某对学校的调查结果不满,在网上发文公开事件,试图倒逼校方重视。这在当时很多网友看来,是一种“正义”的表达。然而,这一举动却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引发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不管杨某的初衷如何,这种公开曝光他人的方式注定埋下隐患。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单方面的叙述往往会被放大,点燃情绪化的网络审判。她的网文虽未直接点名,却提供了足够的信息,让肖某某的身份被迅速“人肉”。肖某某的个人信息被扒出,辱骂、威胁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父母失业,爷爷被确诊为植物人,外公抑郁离世。肖某某本人被确诊为“创伤后急性应激反应”,甚至一度住院治疗。
杨某的网文虽未直接号召攻击,但其情绪化的叙述和对校方的批评,成了网暴的导火索。网友们在“正义感”的驱使下,将肖某某塑造成一个“道德败坏”的形象,却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真相尚未定论。
网络暴力是这场悲剧的放大器。网民的“正义感”往往建立在片面信息上,缺乏对事实的全面考量。杨某的网文虽有维权之名,却成了网暴的催化剂。
当“正义”变成群体的狂热,是否还配得上“正义”二字?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可能是“施暴者”,却很少有人意识到自己的键盘可能正在伤害他人,最终也可能伤害自己。
这提醒所有互联网参与者:维权需理性,曝光需谨慎,网络的放大效应可能让真相偏离轨道。
我要说的是这次事件的主角杨某,作为一名大学生、法律专业学生,什么是性骚扰你不知道吗?你以为自己拿起法律武器取得了伟大胜利。而且被保研香港浸会大学,但是“正义从来不会迟到”,假的就是假的。这次不但是你“偷鸡不成反失一把米”,而是武汉大学面临巨大的信任危机。如何回应这一问题,还肖某某同学清白,而且要公开为人家道歉,撤销对人家的处理决定。大学是干什么的?我多次撰文强调,武汉大学作为有拜年历史的大学,一定要引以为戒,注意学生的道德培养,不要再发生类似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