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的沦落:从宗庆后到释永信
(2025-07-28 09:20:05)少林寺的堕落并非一日之寒。它不是偶然误入歧途,而是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名义下,逐步滑向了以信仰为外壳、权力和金钱为内核的深渊。释永信并非庸碌之人,他精于体制运作,善于包装形象,在国家层面是宗教代表,在媒体上是文化名片,在资本领域则是庙产商业化的总操盘手。正因其多重身份的重叠模糊,使他在过去二十年间构建起一个围绕寺院展开的庞大资本网络与权力系统,并几乎完全游离于有效监管之外。
这并非只是因为释永信本人刻意掩饰,更在于制度与话语的双重迟钝。在举报人奔走呼号的那些年里,司法始终按兵不动,主流媒体集体噤声,批评声音被斥为“恶意诽谤”,信徒维权则无人接纳。少林寺成了某种“灰色豁免区”,既不受制于市场审计,也不接受宗教伦理的真正约束。所谓的佛教圣地,渐渐变成一个封闭的、伪公益的、权商互利的生态系统。
从制度层面来看,问题不在于某一个人的贪婪,而在于整套宗教资产运作缺乏监管的事实。在现行框架下,寺庙被列为民间组织,但拥有土地、房产与商业运营权,却不接受公开财报审查;住持既是宗教领袖,又兼法人与董事长,集神权、物权、人事权于一身;所谓“宗教内部事务”,实际上成了司法与审计难以进入的障碍。最终,宗教场所沦为灰色资本的理想载体,而制度却无法有效介入(蔡德林《谁掩护了释永信》)。
一点感想:说制度无法有效介入,其实也不尽然,现在不突然之间就迅速介入了吗?真正的问题是权力下制度的伸缩空间,纵容你时,有事也不是事;不纵容你时,法网恢恢,你是逃不掉的。关键是权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