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傅国勇先生去世

(2025-07-23 09:31:16)
   2025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88年的日子,打开手机映入眼帘的是“傅国勇于今日凌晨突发心脏病去世”。论理说这么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又在教育领域撰写了那么多读物,我应该熟悉才对。但是除了在一些公共媒体看到他的一些言论之外,我确实没有读过他发表的一本书籍。今天先转发孙旭阳写的一篇纪念他的文章,等阅读完的作品后,再陆续写一些心得体会。
   傅先生笔耕数十载,“开窗”二字可谓道尽他这一生的期许与努力。他笔下的胡适鲁迅这些人,又何尝不是?

死亡有个奇妙的功效,那就是将相隔千年百年,从未曾谋面的一群人,汇总到传说中的某扇门、某座桥或某个异域的另一边,集体端详后来者在干些啥。现在,傅国涌加入了这群人。

我想,他们会失望的。

第一次读傅国涌的文章,是在2005年。他批评李敖作为知识分子担当不足,我看了不以为然,就在百度“李敖吧”发文一篇,卫护李敖。我的观点是,大家各做知识分子,没必要求全他人。民国的李敖没必要太关心大陆的事,你傅国涌要斗争自己去做勇士得了。

现在回望,我当初的观点太虚浮,在逞气而不是讲理。既然李敖自己都说“沧海浮生,难忘我是大陆人而已”,又很喜欢谈大陆人事,对其有点标准不算苛责。

二十年来、我对李敖的看法也不断修改——不是修正,我不确信何为“正”。他在古稀之年后急遽的转向或“背叛”,也验证了傅国涌当年的一些看法。

青壮年李敖无疑是破窗者之一,可当岁入晚景,翩然从良的李敖拎起老年人的棒子,以国族情怀,以天下利害,以文思机巧来框套血淋淋、沉甸甸的近现代史,破窗少年终成封窗老吏。

一生笔墨,说归零太夸张,但是存是废,是人书俱老,还是人琴俱亡,早就不废江河万古流了。

回到傅国涌,我跟他有一些共同的朋友,却不认识。我读过他的时评和历史随笔,去年还在东京银座单向街书店买了他的《去留之间》。

https://inews.gtimg.com/news_bt/OQ6_KbEgA8RjSmqMTWmn_zeZYpM1nKr4_Kkf0Ge__SZUgAA/641

他在“立言”方面颇可钦佩,今天又在朋友圈看到他在文字之外,为谋生为求精神出路的探索,就更加体会到他在《去留之间》里,对历史大砧板上的鱼肉那暖暖的悲悯。

写作者很喜欢把自己投射在历史的某个节点,某处场景,只不过这投射没有短剧的重生和逆袭。西西弗斯式的荒诞挣扎和冷酷轮回才是归宿。

人类经常会有错觉:这一生的辛劳和冤屈总会有一次公正的评定,给希望系上一个光明的尾巴。现实求不来,就幻想死后能得见上帝垂爱,沐浴青天朗日。——傅国涌也在2008年成为基督徒。

其实,可能人类想多了。大家都只是历史的燃料,被刀劈斧削,塞进列车的一段线路,说烧没就烧没了。

写过上千万字的傅国涌,留在公域的最后一句话还只是“开窗”。时代的灰烬飘来飘去,不带走一寸天空。

 

陶舜财经——你的醒脑陪伴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12205723968_6694/0举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