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老先生们学习
(2025-07-05 08:37:28)
我最近发现我们老师一辈的先生们都很长寿。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多数活到九十岁以上,甚至100岁的不在少数。我们教育界的几位先生,浙江大学王承绪先生102岁,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102岁,北京师范大学黄济先生94岁等,包括北师大五虎将的王策三、成有信岁数都很大,这说明作为科学界文化界的名人,不仅学问做的好,寿命也是超过平常人,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
最近北京师范大学和施普兰格出版社举行的《顾明远教育著作全集》中英文版发布会,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顾先生1929年出生于江苏江阴,1949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1952年作为留学生赴苏联留学。1957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回国,先后在北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工作。近七十年的时间,顾先生可以说笔耕不辍,出版了大量教育的论文和专著。在比较教育、师范教育、教师教育等领域,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界的翘楚、领军人物。而且曾经当选世界比较教育研究会的主席,四届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会的会长。可以说中国的比较教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就是在顾先生带领下进行的。经他手带出的博士有60多名,而且不仅是中国学生、还有韩国、越南以及日本的留学生。在国际比较教育界,可以说是知名的学者。
最令我我佩服的是以顾先生为首的中国这一代学者,都是老而不休,弥老愈坚,越上岁数,越焕发出青春活力,在教育研究领域成果不断。始终跟上形势,不断进行学术创新,令我们后辈钦佩不止。而这里面除了那一代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之外,我认为是他们参透了生死,认为活着就应该不断为社会做贡献,强大的社会责任感,驱使他们不停地工作,反而活跃了大脑,激活了免疫力,使他们更加长寿的。当然一些人也会举出大量科技人才如黄大年等英年早逝的例子。但是通过我的观察绝大多数著名学者,还是高于一般人的平均寿命的。这就激发我们,在六十退休之后,是否学术生命就终结了,就可以彻底躺平了。还是利用大好时光,发挥自己的潜力,力所能及的做一些研究工作。关注学术进展,掌握新的研究方法,对各级政府建言献策,为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