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记忆:陪床
(2025-06-15 09:43:34)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但是生病住院在过去年代里,最让人铭记的就是陪床,尤其是给亲人陪床。那个时候陪床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不管谁住院尤其动手术,家属肯定来陪床。我2021年到2025年三次做心脏手术,除了手术当天,家属都不许陪床,令人不可理解。但是如果放在八十年代以前,家属非得和医院打起来。
陪床一般是病人在床上,陪护的人搬个椅子,或者坐一晚上,或者趴在床边睡一下。这个期间病人如果有反应,如上厕所或输液快完了,陪护的得赶紧陪病人去解手或叫护士。如果是动大手术的人,家属几乎几天都不能休息,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与医生保持沟通。因为那时候主要住院,最少一个星期。如果是大手术,那住一个半个月是家常便饭。因此陪床就是长期的。那个时候家里孩子多,大家可以轮换着来,所以没有觉得有什么困难,而且通过陪床,一个病房的患者会熟悉起来,成为朋友和亲人。
中国社会是一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不仅亲人之间,就是街坊邻里,那个时候关系都非常亲密。谁家有个事情,大家都会出手相助。如大人上班无法请假陪护,谁家有孩子或者女方不上班的,都会主动帮助陪护一下,而且是义务的。陪护还有一个重要的就是送饭。那个时候都是给病人单独做饭,做好后要装好直接送过去。如果是冬天怕饭菜凉了,还得用毛巾什么的把饭盒保住再送过来。再有就是给病人接大小便,现在别说别人,就是自己儿女都很难做到了。
社会进步了,医疗条件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但是国内各大医院好像都取消了家属陪护。理由是医院有护士,重病号可以请护工,没有必要家属陪床。而且医疗资源紧张,病房就那么大,家属都陪地方也装不下。因此取消家属陪护就理所应当了。但是事情有利就有弊,家属陪护不仅是照顾病人,更重要的是让病人有安全感,尤其老人在临终的时候,更希望子女在身边。制度与人情如何协调,在当代中国确实是一个难题。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