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乃天下公器--读《发现李庄》
(2024-10-05 10:30:23)
2015年退休之后,作为多年养成的习惯,读书是每天的功课。最近阅读了岱峻先生的《发现李庄》(三卷)和司洪昌博士的《中国县域学校分布与空间探析》,可以说感想颇多,就啰嗦啰嗦几句。
岱峻先生与我是同时代的人,1978年考取重庆师范学院,毕业到新闻媒体工作。从八十年代开始就深入四川宜宾的李庄镇,对抗日战争时期迁徙至此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以及中华营造社等单位在李庄生活工作的情况进行系统的搜集和研究,2004年出版了《发现李庄》一书,引起学术界震动。人们在惊叹之余,都在思索作为抗战那么艰苦的岁月,居然有这样一批知识分子,为了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坚守初心,卧薪尝胆,静心研究学问,做出了当时一流的学术成果。涌现出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梁思成、劳干、岑仲勉、夏鼐等一大批最优秀的学子,为中华文明的继承,为学术的赓续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过去我们的媒体和官方新闻,宣传最多的是西南联合大学,国内许多人对此都有了解。而对于李庄这样一个地方,可以说许多人并不知道,而正是岱峻这本《发现李庄》让我们真真切切认识到,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批中华儿女,为了学术而含辛茹苦、披星戴月、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而日以继日的进行着中国历史、考古、古文字学以及武器研制和古建筑的保护等工作。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民族的自信进行着忘我的工作,以其学术影响支援了抗战的胜利,让世界认识了中国学人和他们产生出的学术成果。
时间过去了八十年,在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大学重新焕发了朝气,科学研究再次成为中心之后。一批青年学子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以及教育学等领域,开一代风气之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各种社会科学理论,对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以及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而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司洪昌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2007年他的博士论文《嵌入的村庄—仁村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获得“全国百篇博士论文”之后,又经过十几年的蛰伏,大量的田野调查,搜集第一手的资料,于2024年推出了《中国县域学校分布与空间探析》一书,对中国当今的县域学校分布进行了全景式的研究,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清明上河图。正如华东师范大学丁钢教授所评论的“本书从空间视角描述中国基层学校的分布,将其放置于县城之中来描述与解释,尝试重述近代以来学校分布的空间趋向,学校分布内在的微观运行机制,通过具体而细微地分析学校与人类聚落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描述了胡焕庸线两侧的县域空间类型及其与学校空间布局的文化关联,为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视野以及政策制定研究的‘空间维度’”。学校布局调整一直是我们国家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的最大工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消失的同时,几千年来作为乡村文化中心的学校也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到几十公里之外的城市上学,在加重了农村家长经济负担的同时,是乡土中国社会的坍塌。司洪昌博士正是看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在进行大量田野调查,与数百名教育局局长、校长座谈之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与“空间视野”的方法,研究了中国县域学校的分布与空间关联,用教育史的立场做出了信服的结论。学术乃天下公器,八十年前李庄的一代学人冒着敌人的炮火写出了《殷历谱》、《卜辞通纂》、《性命古训辩证》、《唐代政治史论述》等一批学术巨著,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东方,做出了表率。而今天我们的年轻学子,不辱使命,薪火相传,继承老一辈的学术传统,应用现代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将研究更加精细化和实用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和歌颂的,才是真正的中华民族脊梁。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