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袁教授
(2023-11-25 10:29:47)
11月24日我打开手机,看到的第一条信息是“中国著名教育家袁贵林去世”,当时的心情难以名状。难道我研究生的同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离开了?一个鲜活的人就这样与我永别了?
我与袁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同学。1977年恢复大学招生后,我们都是第一届进入大学的学生。1980年国务院颁布《学位条例》,在全国一些重点大学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可以招收教育学研究生,我、袁贵林、乔晓东、陈英招就成为东北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生了。当时因为招收的学生少,这一届的研究生就像一个班同学一样,大家都非常熟悉,我和贵林因为是教育专业的,因此更加亲密。研究生毕业我赴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工作,而贵林留校任教。1990年桂林考取本校王逢贤教授的博士,我则进京考取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的博士。1992年贵林作为中国加拿大联合培养赴加拿大留学,路过北京我专门到火车站接他,看到他拖着一个大箱子的情形,至今记忆犹新。2000年我被东北师范大学聘为研究生导师,系统为博士、硕士上课,一次在与当年研究生的同学聚会,喝的铭铭大醉,是贵林将我一路护送到宾馆并守护了很久,同学情谊可见一斑。
贵林刚留校时,与我一样教授本科生的《外国教育史》,这是一年的课程,可以说教完一届,接着又是下一届上来,因此任务非常重。我因为大学本科专业不是教育学,所以专业基础不像贵林那么扎实,上这门课程是“赶鸭子上架”,因此经常向他请教,他是循循善诱,有问必答。后来他因为做的博士论文是“西方道德教育研究”,而我是国际比较教育,主要研究世界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毕业后进入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工作需要方向主要转为中国高等教育,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之间的交流,尤其是2005年他调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后,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
贵林教授最大特点是敦厚,他比我大三岁,总是感觉像一个老大哥,说话办事沉稳内敛,给人信任的印象。他学问做的很好,博士论文研究西方道德教育理论派别,作为书籍正式出版。后来因为工作需要,出任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对于中国农村教育,尤其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他带领团队奔赴中国广大农村,撰写了大量考察报告,为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在短短时间普及了义务教育,立下汗马功劳。
去年以来,我周围的一些同学、朋友不断传来噩耗。11月2号教育部孙霄兵司长脑溢血去世,接着是民进吉林省主委、政协副主席(也是我研究生同学)薛康癌症去世。14号我内弟刘庆章癌症去世,26号我中学同学,内蒙古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葛力大脑梗去世。今年5月15号我曾经的同事、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导师邢永富在昏迷54天后离世,这次又是袁贵林教授与我阴阳相别,真是令人唏嘘不已。尽管清楚人总是要死的,但是在中国人均寿命已经达到78岁的时候,这些知识精英,都在最好的年龄却猝然离世,令人心痛不已。这也再次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一些平常人都活到八九十岁,为什么我们这些高级知识分子反而英年早逝,这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