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小提琴手
(2023-08-20 09:06:32)
我中学有三位同学在初中就被艺术学校选中,进入艺校学习乐器。两位是拉小提琴,一位是吹小号。因为关系密切,那个时候又有时间,经常周末聚在一起,海阔天空的聊天,暑假的时候陪他们一起到京城拜访各大歌舞团的业务骨干(现在叫明星)。恢复高考之后,文艺不再吃香,而他们因为文化课底子太薄,因此当年考大学没有考上,而其中一位同学,居然经过自己的努力,没有经过大学直接考取了研究生,成为了我的师弟。
这个师弟虽然进入了艺术团体,但是勤奋加天赋都是超过常人。八十年代上大学成为潮流,但是因为他是省歌舞团的首席小提琴,因此团里无论如何不放他走。后来因为准备排练大型歌舞剧《梁祝》,在决定谁作为第一小提琴手的问题上,与领导彻底闹翻,他毅然辞职,决定孤注一掷考研究生。最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的勤奋,考取了国内某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成为低我五届的师弟。
研究生毕业,师弟又去日本留学,因为是自费,所以一切费用都要靠打工解决。多少年以后,师弟通过现代传媒播放的“我在日本的日日夜夜”,我才知道他是如何在几乎拼尽性命才在日本生存了下来,并且以常人难以理解的毅力不仅获得了学位,而且丰富了人生阅历。正是他这些生活经历和当时国内的大环境,在他取得学位不久即顺利进入某985大学就职,并且很快评为教授当了学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
师弟的博士生毕业答辩,每次都邀请我作为答辩委员会委员。一是我们是同一专业,二是他对我的信任,认为我作为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不会出现意外的情况。多少年后,他毕业的博士见到我还是表示深深的感谢。博士论文审阅是一个辛苦活,一般一篇论文都在二十万字左右,研究的问题又五花八门,你如果对这个领域不熟悉,可以说就是“误人子弟”了。他的博士因为研究方向的问题,所以多数选择的都是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如蒙古族、彝族、纳西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某个教育问题。因此我必须认真阅读文献,对这个问题自己有研究,才能对论文提出问题,完成答辩。几年下来他毕业的博士我几乎都参加了答辩。
在大学工作不久,因为国家急需懂的民族问题,又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他,被上调国家部委担任民族司负责人。到全国各地就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进行调研。几年下来,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一线的调研报告,而且经过历练,使他自己也对教育,尤其是民族教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