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致利己主义”还是“人格缺陷”:一个教育者的反思
(2022-12-25 09:06:56)
最近与许多同事、朋友交谈,都提到一个话题,即子女的教育与成长问题。而集中谈到的就是现在80后,90后这一代人突出的一个特点是自我中心,不懂得关心和热爱别人。家长们纷纷吐槽,说“现在的孩子都太自私,除了自己的事情,连父母的身体是否健康,家里发生什么大事都无动于衷”。对于这一现象,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提出,现在大学培养的是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并且经常被大家引用。我作为一位学生的家长和最早毕业的教育学博士,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和干部培训工作,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思考,认为“精致的利己主义”是一种表面现象,他突出的是一些人,在大学或者以后进入社会,学得圆滑,精于事故,处事完全从利害得失考虑,不讲是非,做任何事情都有其目的的一批人。而我们所说的这些孩子,是受过高等教育,智商很高,但是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对待亲人,包括自己父母,表现出的一种冷漠和轻视。父母无论为他做了多少事情,做出了多大牺牲,他都没有感恩之心,甚至把这一切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最极端的例子,甘肃一位大学生,父母为了他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经常去卖血为生,但是他居然用这个钱花天酒地,毫不珍惜。发生在社会的各个阶层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人们说起来,都是唉声叹气,唏嘘不已。
为什么在中国社会取得巨大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绝大多数适龄青年都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今天,孩子的品格尤其是人际关系出现很大问题呢?多数人认为是独生子女政策,家里只有一个孩子,中国人又有望子成龙的心理,因此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一切都围着他转,因此养成了孩子自我中心,不懂得关心和热爱别人。教育工作者认为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出现了问题,即一切以升学为目的,突出智育,忽视德育所致。我作为学生家长和多年从事教育以及干部培训工作的经历,认为除了大家所说的这些之外,更重要的是孩子的人格出现了问题,即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忽视了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关注,以致他们在一种没有制约,没有方向中“野蛮生长”了。这样在他们进入成年,甚至接受完大学教育,仍然没有形成一套如何处理与别人的关系,在家里如何处理与父母及其他亲近人的关系。这样的“人格缺陷”不仅表现在他不懂得爱别人,甚至他也不懂得如何爱自己,如生活没规律,一天点外卖,黑白颠倒,不整理自己的事物等等。而他自己对这些毫无认识,如果家长进行批评,就会发生剧烈冲突甚至发生极端事件。
上述这些事情,是现在中国社会绝大多数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家长们苦恼的事情。作为教育工作者,除了研究教育改革以及教育规律之外,对具体孩子的成长,孩子人格的形成,应该给与更大的关注。因为一个人除了通过教育完成社会化过程外,其人格的完善是非常重要的。传统中国这一过程基本是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庭教育尤其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成长过程,懂得如何尊重别人,如何爱自己的亲人和周围的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现在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孩子的时间多数在学校度过,功利主义的教育思想,使多数家庭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如何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整理自己内务,父母有病时要给与关心,要积极参与集体等,都不予鼓励和支持,长期以往,孩子必然形成自我中心,一切以自己兴趣和好恶进行了。这样他的人格必定是有缺陷,在表面上,就会出现家长们吐槽的那些现象。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我们希望我们的
下一代能够成为充满爱心,知书达理的人,那就必须从家庭开始,注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即该让孩子自己干的事情,一定让孩子自己干。从小培养孩子从周边的事情做起,从爱周围的人做起,这样经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才会成为一个不仅身体健康,学习优异,而且品行端正,热爱生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让人喜欢的人。这一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但是为了真正培养我们的下一代,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作为教育工作者,这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