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自有真情在--读《丝路筑梦》
(2022-11-08 09:45:10)世间自有真情在
读长篇小说《丝路筑梦》
李伍全先生的长篇小说《丝路筑梦》在华夏出版社出版后,作为他的忘年交和读者,我先睹为快,阅读了这部体现时代精神,歌颂中国和巴基斯坦友谊的文学巨著。
本书讲述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建设为背景,叙述了中国的马惠州和巴基斯坦瓦吉两个异国家庭延续了三代人,近50年的深厚友谊。马惠州是解放后喀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20世纪60年代末参加了跨越世界屋脊的中巴公路建设。在一次山体滑坡时,见义勇为,跳进冰冷的激流中就出了巴基斯坦司机瓦吉,二人从此建立了深厚友谊。两人临别时互相赠送了纪念品,约定有朝一日再次相见,并希望两家的深厚友谊代代相传。
瓦吉后来进入中国援建的塔克西拉重型机器厂做了司机,因为工伤病退,由儿子阿里接班进入这个工厂工作。在长期的工作中,与许多中国专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孙女阿伊莎自幼受到爷爷和父亲的影响,成年后坚持选择到中国留学,为将来从事中巴合作建设事业和寻找爷爷的救命恩人奠定基础。
小说以两家的第三代人马子阳和阿伊莎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奇迹般的相遇,在四年的学习期间,互相帮助,最后产生好感为主线,以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决策下,渗入中国投资公司在巴基斯坦的清洁能源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工程为铺垫,书写了一曲当代中国和巴基斯坦传统友谊的颂歌。
中国和巴基斯坦历史渊源,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友好交流。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就记载了许多有关当时到达巴基斯坦的记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基斯坦也是最早同中国建交的国家。1971年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破冰之旅,也是通过巴基斯坦从中斡旋得以实现的。而体现两国传统友谊的文学作品,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李五全先生这部小说正好填补了这一缺憾,成为我们了解中巴为什么成为“巴铁”的历史原因。
小说是时代的精神,是社会的万花筒。如何通过小说反映时代发展,在中外一直有不同的观点。即文学为谁服务,文学可以超越阶级和意识形态吗?而《丝路筑梦》通过中巴两个年轻人马子阳和阿伊莎的故事,在阐释中巴深厚友谊的同时,也体现了作者一种写作的态度,即宣扬人类美好的情感,美好的事物,一切美好的东西,而这些是超越国界,超越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随着全球化的进行,世界各国之间,只有不断进行文化交流,相互理解,才可以消除隔阂,避免冲突,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和人类大同。
《丝路筑梦》的另一特色是对宗教尤其是伊斯兰教的阐释和应用。长期以来,因为中国多数是汉民族的原因,所以对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缺乏必要的了解。而本书通过大量的实例,不仅普及了伊斯兰教的知识,而且为两个国家的文化沟通相互理解奠定了基础。在推进民族团结,国际交流方面树立了一个典范。其他如贯穿全书的中巴清洁能源的电厂建设,涉及到的工程术语、工作流程、施工过程的论述,都非常专业和自然,体现了作者作为一名工科大学毕业,长期从事大型国际项目谈判和实施的主要负责人的学术修养和文字能力。
文学可以有多种形式,尤其进入21世纪后,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年轻一代阅读习惯的改变,能够静心坐下来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一部作品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的几率非常小。但是我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和教育工作者,阅读完这部作品,仍然感觉到文学的魅力。即穿越时空仍然有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真实感情。这也是我把它作为本文标题的初衷,同时祝愿伍全先生在耄耋之年,健康长寿,为时代书写出更加壮丽的诗篇。
(作者系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