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文科真的无用吗?

(2022-09-22 08:33:33)
     最近一本日本学者的书引起热议。这就是东京大学副校长、著名社会学家吉见俊哉的《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年8月)一书。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国内媒体对吉见教授提出的“文科无用吗”?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作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九十年代的博士,专业是教育学的我,也想就这一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学产生于中世纪,最早设置的是神学、医学、文学、哲学四个学部。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工业革命,大学的分科正式开始。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理工科,尤其是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机械工程、土木工程、地质科学等,迅速发展起来。吉见教授用大量数字说明战后日本的大学,学部数量,从五十年代的几十个学部,发展到21世纪的400多个学部,他比喻为是“寒武纪大爆发”。不仅是日本,世界各国,尤其高等教育发展时间较晚的中国,学科专业发展异常快速,在九十年代末达到近1000个学科专业。经过教育部几次调整,现在全国本科专业仍然在近300个左右,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学科专业还一直在增加。吉见提出的“废除文科学部”,以及引发的“文科无用论”,实际已经在世界教育界,吵了最少四十年了。之所以现在引起这么大风波,还是世界高等教育,尤其是大学,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即现代大学向何处去的问题。
    17世纪的大学,主要设置的学部是文科为主,尤其是神学,在欧洲中世纪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而文学、哲学也是古老大学都开设的学部。我们熟悉的哥白尼、笛卡尔、马克思等,实际都是在大学的文科接受的教育,但是他们的贡献有目共睹,无可争议。而作为自然科学而工程技术、农业、医学等学部,是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才进入大学的学科目录的。世界最著名的大学,如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德国的海德堡大学、佛赖堡大学,美国的哈弗大学等,最初设置的学部,都是以文科为主,尤其是拉丁文、希腊文,是这些大学必须开设的科目。只有进入了二十世纪,科技发展迅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改造自然的雄心越来越强,因此自然科学在大学占据统治地位,而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文科”越来越到了边缘。吉见的书,正是提出和论证了现代社会“文科无用吗”这一重大问题。
     吉见首先就文科和理工科,提出了两个有用性的问题,即理工科是目的有用性,而文科是价值有用性。他举了索尼的随身听和苹果的手机例子,说明索尼研制的产品是以技术为主导,达到设计目的的“目的有用性”,而苹果是考虑长久的价值,即将计算机和手机功能统一起来的“价值有用性”。进而他论述了,作为理工科考虑的是如何满足社会就近发展的问题,如城市建筑、道路修建、矿山开发以及疾病治疗等目的有用的问题,而文科的专业,更多考虑人类发展,审美以及精神世界的发展的价值问题。即理工科可以立竿见影,解决社会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用严密的逻辑和科学实验,让人看得见、摸得着,而文科是“大象无形”,研究的是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带来好处的精神问题。而精神问题,如思考“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哲学问题,到上帝是不可以议论的宗教问题,从《蒙娜丽莎》油画到贝多芬的交响曲,怎么可以用“有用”和“无用”来概括呢?正如中山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讲的,一个家里最有用的就是厕所和厨房,最没用的就是墙上挂的齐白石的画。但是任何一个人到你家做客,肯定不去参观厕所和厨房,而要欣赏墙上齐白石的画。这个比喻太形象恰当了。作为一名文科教授,我再举几个亲身经历的例子,说明文科是有用还是无用。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一头雾水,思想极其混乱,而1978年四月南京大学哲学系胡厚明教授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文章,可以说石破惊天,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才有我们今天经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强国,工业体系完整的世界强国,这不是文科教授的贡献吗?再比如:六十年代中苏论战,前苏联提出,你们中国总说远东12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你们的?那你们秦汉时期修筑长城是什么意思?当时中央指示以东北师范大学为首的历史学家写文章进行驳斥。我们历史系教授指出,那你们12世纪前在哪呢?莫斯科公国时期你们只有2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现在你到了哪里?1693年《中俄尼布楚条约》是怎么签订的?你们不清楚吗?苏联史学界立刻哑火。还有南海问题、西藏问题,如果不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拿出硬的证据,国际上怎么就会承认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呢?汉藏语系是与印欧语系平行的最大语言体系,没有语言学家的研究,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吗?综上论述,大家认为,大学的文科是无用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