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如何回应“文科无用论”
原创2022-08-24 16:00·南方周末
![日本学者论“文科无用论” 说明: 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tjoges91tu/TFPfAbJ9oebTRh~noop.image?_iz=58558&from=article.pc_detail&x-expires=1662166172&x-signature=cjphUDV21Jk6x3RIoubJR9DWgio=]()
东京大学吉见俊哉教授他的新书《“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王京、史歌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2)。 (资料图/图)
据最新数据显示,从2022年度的升学考试开始,日本正式进入了大学全入时代。所谓“全入时代”是指只要不挑肥拣瘦,考生就一定能考入某个大学、有学上的意思。日本的大学走向“全入时代”的原因是什么呢?有两个。一是少子化导致18岁人数的减少。二是大学招生人数的增加。日本大约有764所大学(2017年度数据)。其中私立大学占据77%,扩大招生是其存立之本。这样看,日本的大学入学率先在亚洲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转变:学生的高考压力转变为大学的招生压力。不过虽说进入了“全入时代”,但考取日本名校的难度丝毫未降低,人气的大学依旧门庭若市,不人气的大学依旧门庭冷落。招不到学生,面临关校危机的大学也不在少数。如2016年度日本大学数是780所,到2017年度就因倒闭等原因减少了14所。
“去文科化”的冲击
大学要关门,那关门之前必定是砍所谓无用的学部和学科以救校。于是有了吉见俊哉教授《“废除文科学部”的冲击》这本书的问世。作者曾经担任过东京大学副校长,在第一线目睹了日本大学衰、盛、衰的整个过程,用自己的思考,给出了何谓大学/大学将往何处去的问题设定。这本书使我们能及时且立体地看到这场“去文科化”冲击的来龙去脉,感悟到进入21世纪,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的数量仅次于美国,有着巨大存在感的日本人,能坦然面对大学教育面临的新困境、新挑战的一种实在与冷峻。
2015年6月8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向各国立大学的校长,下发了题为《关于国立大学法人等组织及业务的整体调整》通知。不料这份通知被日本媒体和部分学者解读为文科省要“废除文科学部”,从而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知的“冲击”。一时间,这是“现代版的焚书”,是对“大学自治的侵犯”等批评声四起。不过在这些批评声中,吉见俊哉则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从冲击的表面看,是文科有用无用论的老调重弹,但从背后看,则是21世纪大学的生死问题的深层“突刺”。其实,文科有用还是无用,放置于当今的知识价值时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公理”。日本文科省也不至于愚蠢到真的要废除文科。他们只是想着知识配置的再优化,想把“科技立国”这个方针再明确化而已。这正如作者在书中指出的,借问文科的有用无用,叩问大学的有用无用。大学若要在完成工业化的后现代社会中,不被高速化、碎片化、流动化的知识生产所淘汰,就要重新定义大学,重新设问上大学的意义何在。
读完整本书,笔者以为最具新意且具冲击的有二点。一个是对有用性的思考,一个是对21世纪大学向何处去的思考。
对“文科无用论”的回应
先说对有用性的思考。吉见在书中首提“有用”的两个维度:完成目的的有用性/创造价值的有用性。前者是说“在目标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找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优解”(52页)。显然这是理科的思维,文科对此不擅长。后者是说“审视原有的价值尺度,或是创造出新的价值尺度”(53页),显然这是文科的思维,理科对此不擅长。这两种思维对时间的要求是:一个只要有时间,物理的世界就能改变;一个是只要时间足够,精神的世界就能改变。理科是在实施技术主义过程中确立了自身地位,文科则对技术主义进行制约,对其价值进行质疑中确立了自身地位。这样看,理科的有用是直接之用,而文科则对此保持距离,对其主导地位持批评态度,其有用当属间接之用。间接之用也曰无用之用。而无用之用照庄子的说法“乃为大用”。《庄子·列御寇》讲朱泙漫花费三年时间学习屠龙的本领。虽属无用之术,但也万物皆备于我了。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两种不同的思维,作者在书中举了索尼随身听和苹果智能手机的例子。多少年前的索尼随身听,是一场便携性革命。它改变世界的是走路也能听到想听到的声音。但本质地看,随身听的功能还是听,说到底它“只是一个欣赏立体声的装置”(55页)。而苹果的智能手机则刷新了电脑和手机的定义。用怎样的技术实现现代社会的交流?苹果思考的一个结果就是最终“改变了技术这一概念本身”(56页)。这样看,索尼是在给定的价值尺度内开发出随身听产品,属于完成目的的有用,这是日本工科的强项。苹果是顺应价值尺度的变化而开发出新品。产品的外在性当然是技术(理工)的力量,但内在性则是文科的力量。这就令人想起乔布斯与禅、禅与乔布斯的故事。索尼随身听是给定目的的结果,苹果手机是无给定目的的结果。虽然同属优质产品,但其思想与行为绝不在一个层面上。吉见就此向读者指出了日本的问题所在。他说日本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缺乏在历史大潮中改变价值尺度,并大胆预测未来的力量”。而总是屈居于“跟风”地位的日本人,其性格养成与一贯的重理轻文有关。
作者 姜建强(节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