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共和国记忆:大学同学

(2022-05-29 08:53:22)
    我是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当时有11届学生,共570万参加考试,最后录取了27万人,这就是有名的“77级”。这里面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人才,我现在说的都是我大学的同学。
    一位是政教系的吴晓玲,入学后是我们的老大姐,学校学生会主席。大学二年级就考取社会科学院财政所研究生,毕业进入人民银行工作。吴大姐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在人民银行,从基层一直做到第一副行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在我们国家的金融改革,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上,立下汗马功劳。第二位是中文系钱江,一位白净的青年人。1981年考研究生,师范大学一共考取四名研究生,除了我、史培军,就是钱江,考取社会科学院新闻所。钱江一开始在体育报社工作,后来到《人民日报》工作,海外版创刊后,他调海外版,直至做到副总编。他面目清秀,文笔秀丽,在《人民日版》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报告文学。著名的有“西线无战事”、“中美乒乓外交始末”等。他为人谦和,热心公益事业,所以北京成立师范大学校友会,他是积极组织者。第三位是史培军,我们国家著名的环境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培军上大学时异常刻苦,经常在教师学习到很晚。考取研究生后只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硕士学位的课程;博士期间,更是成绩突出,博士论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他32岁评上教授,33岁就成为博士导师,可为青年才俊。可惜的就是连着三届申请院士,都铩羽而归,其心情可想而知。第四位就是英语系王昺,他是老高三,上大学时已经30岁,1991年到加拿大读硕士,47岁开始读博士,最后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可为“老骥伏枥”了。这些同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刻苦认真,无论是大学时期,还是参加了工作,都极其勤奋、认真。因此做出了突出的成绩。现在这些人都已经退休,但是我相信他们这一生,是不虚度年华的一生。祝愿他们晚年幸福,健康长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