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育儿问题上的是是非非——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现在的父母多是80后的独生子女,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当父母的时候,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鉴于独生子女自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他们没有看到或者没有带过弟弟妹妹的经验、因此缺乏的育儿经验;而他们的父母又往往遵循他们曾经拥有的育儿经验来带隔代人,这些经验往往又是不正确的。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他们在育儿问题上不但思想前卫,而且肯于学习。获得育儿知识的渠道比起老一辈人也多的多,尤其是网络的发展,更是为这些年轻的父母搭建了传授知识的平台和互相交流的场所。凭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育儿信息和经验,常常与自己的父母在育儿问题上产生矛盾和隔阂,甚至产生一些自行矛盾的理念。
目前网络上包括一些平面媒体上传播的育儿信息大多数理念还是很正确的、但是也确实夹杂着一些所谓的专家所宣扬的育儿知识都是貌似正确、实则是经不住推敲的知识;还有一些知识是早已经被不断进步的学术思想更新而淘汰的理论,再加上目前医疗和教育环境的混乱,一些所谓的专家被商家操纵所散布出来的一些理论往往混淆着人们的视听,而误导着现代的年轻人。因此有必要将其中的一些是是非非拿出来分析一下:
1,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条理论最早是由一些搞所谓早期教育的商人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他们的商业利益服务。
我们说,在人生的道路上,任何时候起跑都不算晚,只要孩子起跑后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更何况起跑早的不一定先到终点,而起跑晚的完全有可能是第一个到达终点,即使不是第一名,获得第二、三名又何妨!正是由于在这种错误理论引导下,一些家长唯恐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出生后不久就去上亲子班、让不会说话的孩子过早接触多种语言环境,过早去学习一些这个年龄段所不应该掌握的知识,孩子成为这种理论的试验品。早期教育应该是全面的素质教育,即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是指智力、体格、心理、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全面发展。重视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持久的影响。早期教育应该体现在孩子发育每个阶段的事事、时时、处处的生活中。
2001年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每个儿童都应该有一个尽可能好的人生开端;每个儿童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每个儿童都应有机会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成长为一名有益于社会的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任卡罗尔、贝拉米说:在孩子出生后的前36个月,大脑的信息传递通道迅速发育,支配孩子的一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运动原处于形成阶段。当孩子学习说话、感知、行走和思考时,他们用以区分好坏,判断公平与否的价值观也正在形成。毫无疑问,这是孩子一生中最容易受外界影响的阶段,也是最需要社会关怀的时期。人生的良好开端不等于就是出生后马上起跑
曾经在新浪网育儿论坛上,一位妈妈写出自己的一些真实想法,她写道:“儿子快7岁了,还没上小学,小时快4岁才会说句子,反应很慢,理解能力差,也许我一直不接受他智力有问题的现实,在教育上一直很急躁,有时会很历害的打骂,可事后有后悔的向孩子道歉。孩子会连续跳绳50个,会游蛙泳,会骑两轮自行车,会自己打开电脑上网搜索喜欢的动画片,会查字典,可理解能力奇差,讲故事结巴,并且没有小朋友和他玩,今天我教他1头猪与2只羊一样重,1只羊和3只鸡一样重,问:猪与几只鸡一样重?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讲了1个小时,他还是支支呜呜说不出来,把我气得火又上来了,使劲掐他的手臂,,他耳光,当时恨不能……我哭了,孩子却不敢哭,到后来我想通了,很心疼他,又很恨自己,跟孩子道歉,孩子却一下就大哭起来,他说:“妈妈你说过不打我不骂我,为什么总是说话不算话呢,我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以后你再这样我就不原谅你了!”我很伤心,为孩子的将来,难道他真的没救了吗?
我觉得自己经常这样歇斯底里地打骂孩子,真的比电视上演得后妈还坏,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因为我经常睡觉梦里都梦到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嘲笑,我真的快疯了.......。”
这位妈妈就是走入了上述理论教育的误区。首先应该肯定的是她是爱她自己的孩子,但是望子成龙心切,虚荣心在作祟,又不明白孩子心理发育的特点,因此拼命的灌输知识,也不管孩子能不能够理解和接受,让孩子的人生开端充满了黑暗。这么大的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才刚刚发展,6岁多的孩子怎么能够理解这么复杂算术题。而且在妈妈的暴力和责骂之下,孩子只剩下害怕了,思维和注意力早已停滞,你说孩子怎么能够学习好!语言的表达能力差以及说话结巴,都是妈妈给造成的。另外,对待这样一个聪明的孩子,妈妈根据什么就认为孩子的智力差,甚至认为孩子将来没有救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些比较敏感、脆弱、独立性不强的人,如妇女和儿童,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一个人如果长期遭受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恶劣的影响。然而,让人痛心的是,这些给孩子施加不良心理暗示的人恰恰是被暗示者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如父母或老师。长此以往,不仅会给孩子成长造成巨大的心理障碍,更有甚者会葬送孩子的一生幸福。为人父母,为人师表,必须透彻地了解心理暗示这把双刃剑,必须熟练掌握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里提到的夸奖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夸奖的背后是多少人在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
这位家长就是受到“不让孩子输到起跑线上”错误理论的指导下,错误地运用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如果这位家长一直坚持这种错误思想来教育孩子的话,最后只能落得两败俱伤。我们进行的早期教育必须要根据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来进行,任何超前或者滞后的教育都是不可取的。蒙台梭利说过:幼儿智力发展每个阶段的出现都是有次序的和不可逾越的。每个儿童都会以同样的顺序,由低向高地跨越智力发展的每个敏感阶段。人类的各种能力与行为存在着发展关键期的现象,在关键期内其行为可塑性最大,发展速度也特别快。如果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相应的训练,会造成脑组织长期难以弥补的发育不良,外在表现则是人的能力和行为发展落后,对以前生命中的多种行为会产生显著的和不可逆转的后果。每个家长就应该抓住孩子发展的每个阶段应该学会的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和并且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反复地进行操练,使得这项技能的神经连接通道成为大脑建构的永久部分保存下来。而不是越俎代庖超前教育。(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