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张“小笑脸”贴纸的奖励

(2010-04-02 08:32:55)
标签:

早教

育儿

杂谈

                        一张“小笑脸”贴纸的奖励

   铭铭去了幼儿园已经快1年了,每天让铭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额头上或者衣服上被老师贴上一张张大约直径1厘米的小笑脸贴画。每次去幼儿园接铭铭的时候,如果铭铭是欢蹦乱跳地跑出来,他会十分骄傲的仰着头或者挺挺胸,故意想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我假装看不见时,铭铭马上提醒我说:“姥姥,你猜我今天身上有什么变化?”他已经会用“变化”这个词组了,我马上装出“恍然大悟”的样子,迎合着铭铭的愉快心情说:“姥姥看见了,你又多了两张小笑脸!老师又表扬你了?快让姥姥亲亲你!说说看,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你?”

   “今天我吃饭好,吃饭也快,钱老师给我贴上了一张笑脸。”铭铭自豪的说,

   “哇!那姥姥真的为你感到高兴,也为你感到骄傲!以后一定要坚持下去呀!获得更多的笑脸!”我不由得又亲了亲铭铭,不失时机的又鼓励了一番。“哪——,另一张小笑脸是怎么回事?”

  “是我睡觉好,我不用老师陪着,自己很快就睡着了!”看得出来,铭铭很为自己今天的表现感到自豪,也很在乎老师奖励的这些“小笑脸”。

    如果铭铭跑到我的身边,拉着我的手快速离开幼儿园的时候,绝口不提幼儿园的事情,不用问,肯定是没有获得小笑脸的奖励。我轻轻的问道:“铭铭,今天老师为什么没有奖励你小笑脸贴画?”

   “老师批评我了!”或者“我表现的不乖!”铭铭有些丧气的说,

   “挨批评是不是很难过呀?我也为你感到很难过!可是为什么老师批评你呀?”我关切的问道。

   “因为我不好好午睡,总是说话,老师批评我了,说我如果再不好好睡觉,为了不要影响其他小朋友,老师要请我站在另一边去!”

   “噢——”我拉着长声,“这可不是一件好事!我看铭铭是不愿意站到另一边去!这个惩罚让铭铭的脸面不太好看!”我对铭铭表示理解他当时难过的心情,

   “不过老师批评的很对!”我话锋一转“为什么午睡时要说话?说话可不好,不但自己睡不着,而且还影响了别的小朋友,姥姥也不喜欢这种表现!”我严肃的对铭铭说,“老师批评你后,你对老师怎么说的?”

   “我对老师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说话了!我可不站到另一边去!”铭铭是属于承认错误极快,但是忘性也大,因此也是重犯率最高的孩子,这也很符合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

   “知道自己错了马上改了还是很好的。不过你今天为什么要说那么多的话?”我马上肯定了孩子知错必改的行为,我也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促使孩子这样兴奋。

   “今天我一直在想妈妈给我买的小青蛙弗洛格的书,小青蛙弗洛格对小熊真好,他们是真正的好朋友!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所以——所以——”铭铭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开始有些打磕巴。

   “肯定是想讲给小朋友听,是吧?”于是我接上了铭铭的话。

   “对的!”铭铭肯定的点点头。

   “大家都睡觉了,怎么能听你讲故事呀?等大家醒了再讲不是更好吗!”我说,铭铭自己也肯定的点了点头。

    在幼儿园里给孩子贴笑脸或者其他的卡通图片是老师表扬孩子的一种手段,铭铭将这个荣誉看得比任何一种物质奖励都重要。看着铭铭一天天多起来的“画片“,我告诉铭铭,我已经找到一个漂亮的小水果糖盒,以后专门用来存储表扬铭铭的“小笑脸”等卡通画。看着放到盒子里面的画片,铭铭特别的高兴,小心翼翼的拿着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我想肯定是自己准备收藏起来。不一会儿,铭铭又小心翼翼的将小糖盒拿到我的屋子里,用充满着信任的口吻说:“姥姥,您帮助我收起来,我怕自己弄丢了!”

   “好的!我一定替你保管好!”我一本正经的回答他!

   “我一定要将画片攒的多多的!”铭铭坚定的说。“姥姥,您千万不要给我的盒子弄丢了!”铭铭再一次叮嘱我。

   “那当然啦!怎么会弄丢了?姥姥记住了,你放心吧!姥姥一定替你保管好!”我又再一次郑重其事地向铭铭表示了决心。当着铭铭的面,将他的小糖盒好好的保存在我的书柜里,不能辜负孩子对我的信任,我对铭铭的承诺一向是非常认真的。

     孩子出生后,是通过各种学习和所接触的外界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也建立了包括世界观、行为方式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的准则,这些准则又反过来影响新的内容的学习。如果已经建立的准则是不恰当的,那么孩子的行为就可能出现偏差。3、4岁正是幼儿处于道德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在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之前,孩子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他们认为只要是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事情或者行为都是正确的;孩子们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准是简单的、表面的、十分具体,即非黑即白;即使自己明明知道犯了错误也不会乖乖的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是找出各种理由去搪塞,企图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一旦孩子遇到困境或者挫折,产生的挫败感也会使他们往往忘记了原先所遵守的行为准则,可能会失去理智而大声哭闹、异常愤怒、甚至发生打人、咬人等行为,做出一些在大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事情来。

    为了塑造孩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对孩子好的言行使用物质或精神进行奖励,对一些错误行为进行批评或者惩罚,是对幼儿进行道德观教育的一种手段。尤其是表扬,孩子们是渴望得到家长或老师的表扬,而不喜欢批评,更不希望惩罚。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最具权威性,他们的言行以及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影响甚大。伴随着孩子日益增长的智力、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对认知能力的提高,不断吸收和内化父母和幼儿园老师的谆谆教导,逐渐明白哪些行为是正确的,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表扬”和“批评(惩罚)”运用得当就会对幼儿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表扬使得孩子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并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经过不断强化保存下来形成行为习惯;通过家长或老师的批评,也促使孩子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使孩子的成长沿着一条正确的轨道前进。而且孩子不但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的心情,而且促使孩子客观的看待自己、学会正面的评价自己,将有助于孩子建立健康的人格。

不过,需要提请家长注意:

    ● 孩子在不同发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典型行为;例如婴儿时期孩子吃手很正常,但是如果3~4岁的还在还吃手就是不良行为了。

    ● 行为异常否也要看具体场合或情景;

    ● 根据行为的性质的不同,需要正确区分不良行为和异常行为;

    ●不同的社会、文化、经济、宗教、习俗对于人类同一种行为的判断标准也不同;

    ●对孩子的各种行为奖惩要分明。

    ●对于好的行为表扬要及时。行为发生后要立即强化,强化的行为必须明确;

    ●因人而异选择不同的物质奖励或精神奖励。

    ●出现不好行为时给予惩罚,一旦孩子有改正表现,即撤消惩罚。

    ●惩罚只是制止和警告来降低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和强度。因此想要使用“处罚”来达到规范行为、纠正错误的目的,会很难达到父母的期望。

此文是我还未出版新书的一个内容,谢绝转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