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育儿专家张思莱
育儿专家张思莱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6,220
  • 关注人气:27,02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宝贝儿,你最爱谁?——谈亲子依恋关系

(2009-07-22 15:27:01)
标签:

杂谈

   一次应邀去外地讲课,到机场来接我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孩。因为她知道我正在帮助女儿照顾外孙,于是问我:“张老师,您的外孙子与谁最亲呀?”

   “当然与他爸爸、妈妈亲了。”我不假思索的回答;

   “您那么辛辛苦苦的照看外孙子,外孙子却与他的爸爸妈妈亲,您不生气呀?”女孩又接着问我;

   “为什么生气?这是很正常的呀!不对吗?”我反问道,

   “孩子首先应该爱他的父母,因为是他的父母给了他生命,又费尽心血关心他、爱护他,父母应该享受这个待遇。我理所应当退居第二线。你想一想,过不了20多年我不在了,我给女儿、女婿留下一个不孝顺的孩子,在九泉之下我也不会安宁的。你说对吗?”我看见女孩深深的点了点头。

    “嗨!”女孩叹了一口气,“我妈妈替我姐姐白天照看孩子,很辛苦的,有时候多事的大人问孩子,你最爱谁呀?孩子如果说,最爱爸爸妈妈,我妈在旁就生气的说:白眼狼!要不人家说外孙子是条狗,有吃的来没吃的走!没有内孙子好!吓得孩子都不敢说实话了。”女孩向我诉说着,接着她又说:“其实,我哥哥的孩子也是我妈看大的。我侄子出生后,由于我嫂子工作忙,工作单位离家又远,孩子整天放在我妈这儿,即使休息日接回家的时候也很少,所以孩子与我妈最亲。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自己家里,一点都不喜欢住在哪儿,也不爱与他的爸爸妈妈说话,孩子总认为那儿不是他的家,只要有时间或者被我哥哥嫂子批评了,准保跑回奶奶家,我妈就会生气的训斥追赶孩子而来的哥哥和嫂子。所以孩子对他的爸爸妈妈一点都不亲,我嫂子每次见到我都诉苦,说孩子与他们不亲,被奶奶惯的不像样子,这样无法管教,真不知道以后怎么办才好。您说,我妈和我哥哥嫂子是不是都存在着问题呀?”

   “是呀,这问题目前还很普遍呢!应该说这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孩子的亲子依恋关系应该如何建立?与谁建立?第二个是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真实情感的表露。”我说。

 

    女孩提出的问题确实具有普遍性,也是当前很多家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于是我就开始与她一起来分析她们家发生的“家务事”:

    婴儿在6个月以后逐渐发生与婴儿经常接触、关系最为密切的成人之间的依恋行为,这种明显的对最亲近人的依恋行为首先应该发生在母婴之间。这是因为母婴之间的感情联系具有先天基础,不但是血缘关系,更主要是由于母亲的哺喂、照料以及感情的交融促使亲子依恋关系建立。但是这种亲子依恋关系又受到母亲育儿的态度、育儿知识、责任感以及家庭关系、社会传统、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这种亲子依恋的质量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说母婴亲子依恋关系又是一种生物-社会现象。

    但是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年轻的妈妈需要外出工作,而且工作压力比较大,没有能力自己照顾孩子;尤其是不少年轻的父母自己本身就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更没有能力独自照顾孩子;极少数的爸爸妈妈还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就有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他们还没有过够二人世界的生活,于是高兴时把孩子带来玩玩,不高兴时甩手将孩子交给祖辈人自己落得一身轻松。鉴于以上的多种情况,很多孩子都是由祖辈照料,这些孩子同样受到细心的抚育和呵护,形成了我国当前社会抚育婴儿的特殊模式。如果父母在此问题上处理不当,于是这些孩子依恋的对象往往不是父母而是他人,对自己的父母虽然不厌恶与拒绝,但是表现的比较冷淡或者回避。而且一旦对隔代人形成了亲密依恋关系,就具有了相当的稳定性,以后父母将难于取代,这种亲子之间的隔阂可能一辈子都很难消除。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和她的儿子《血色黄昏》的作者老鬼、最近去世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和他的儿子季承。

 

    如果父母确实由于各种原因自己不能亲自养育孩子,必须交给祖辈来照料的话,那么作为父母应该尽量密切的关注自己孩子的成长,发展和变化。父母和祖辈人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尽量做到协调一致,共同来分担养育孩子的责任。父母不管工作多忙,既然有了自己的后代,就应该自觉的背负起这个重任,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因此要求父母每天尽量抽出1~2个小时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和沟通。因为亲子依恋关系需要在双方相互应答中进行的,同时有着鲜明的生存适应性,孩子才能在获得父母的积极应答中建立依恋安全感。父母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教导孩子念念不忘祖辈带他的辛苦,要教会孩子感恩于祖辈人,同时自己也要作出表帅来。祖辈人也要时时刻刻向孩子说明爸爸妈妈是最爱宝宝的,不时将孩子父母的电话、相片、录像让孩子经常听或者经常看,告诉孩子这是爸爸妈妈的声音、这是爸爸妈妈的照片、电视里面的人就是爸爸妈妈。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与他的父母很好的建立亲子依恋关系。千万不要把婆媳之间的恩怨,翁婿之间的不满灌输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去,到头来两败俱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总的来说,还是由父母照料孩子最为合理,更加自然。无论对于多么好的祖辈人来说,都不要越俎代庖,自己要甘当幕后英雄。不要与孩子的父母去争夺孩子的爱!你要是爱你的儿子或者女儿(如果我要是提儿媳或者女婿,可能不太现实,是吧!),为他们一辈子的幸福着想就不要表现的太自私,把孙辈当成自己私有财产,或者当成手中的利器去要挟儿媳或者女婿,到头来只能毁了孩子的一生。因为安全的母婴依恋关系对于孩子将来的人格完善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适应未来的社会;而且可以促进孩子的认知、智能和创造性的最大发展,最终成为要求积极进取、能够胜任自己工作的聪颖、有用之才。

 

    至于孩子最爱谁?这个问题很难让孩子回答,即使大人回答这个问题也是要费一番心思的。如果孩子凭自己的感受说出喜欢其中的一个人,可能另一个人会不高兴,而且还会遭到谴责,事实也是如此。如果让孩子违心的说也喜欢另一个人,实际上就是让孩子学习说假话,这样容易养成孩子说假话的习惯。孩子就会认为说假话不但不被批评而且还会得到表扬甚至奖励。这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一颗不诚实的种子。实际上这么大的孩子不会全面的理解大人的心思,也就是说孩子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他只是凭感性的认识去看问题和分析问题,家长在这个时候应该正确引导孩子。

    首先家长不应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往往会使大人和孩子都陷入到一个尴尬的境界。如果孩子碰到这样的问题,也不要回避,关键是怎样引导孩子去回答这样的问题。例如:奶奶问:奶奶、妈妈,你喜欢谁呀?其实孩子的判断往往是因为这个人经常能够满足孩子的要求,他就喜欢谁。而另一个人可能是从另一个不被孩子发现的角度上去关心孩子,孩子就可能认为不喜欢他。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简单,这是婴幼儿时期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时妈妈就可以跟孩子说:其实爷爷奶奶都喜欢宝宝,爷爷经常带着宝宝去公园玩,而且也喜欢给宝宝买玩具,和宝宝一块玩,宝宝当然喜欢爷爷了。但是奶奶因为腿脚走道不方便虽然不能带宝宝去外面玩,可是奶奶在家中给你做这么多的好吃的,让你一回家就吃上这么多的好吃的,你说奶奶好不好?宝宝是不是应该好好感谢奶奶!去亲亲奶奶!宝宝长大以后要好好孝顺爷爷奶奶。奶奶也要对孩子说:妈妈工作很忙,没有功夫天天回家看宝宝,但是妈妈每次打电话都要问宝宝好不好?给你买书,休息天带宝宝去玩,是不是妈妈也爱宝宝呀!通过引导孩子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也是提高孩子情商的一个好机会。这样处理的结果是孩子大人皆大欢喜,而且还让孩子学会全面看问题,提高了孩子的社交能力,给了孩子一个感恩教育的好机会。

 

    女孩听我的分析后,高兴的说:“我回家后一定要说给妈妈、嫂子和姐姐听。让他们也好好学习!”

我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