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社区散步,邻居家的妈妈在不停的抱怨说,现在孩子学走路好辛苦的,每天从早到晚,只要孩子醒着,她就要掐着孩子的胳膊,满屋满街的跑,自己弯着腰,累死了,说着还捶捶腰,转头看看我和老婆,充满同情的问:你们俩孩子,他们学走路的时候,你们岂不是更累?我和老婆相视而笑,说,我们一次都没有扶过孩子走路,完全是孩子自己爬着爬着自己想走了,就自己走,边走边爬,。。。。看着那位妈妈的眼神,她是无论如何都不相信的。我想现在这类妈妈在城市已经不多见了。稍微有点育儿常识的都知道,多爬对孩子好,拔苗助长的强化走路对孩子的成长是弊多利少的。但我不得不心疼一下那位妈妈,她的确很辛苦,对孩子付出很多。
说来好笑。几乎所有的“长辈”和“过来人”都要给我们这对小夫妻上课,其中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培养孩子自己上厕所。所有人都警告我们,这不是个简单的事情,很辛苦的,需要妈妈有耐心、有恒心、有方法。 仿佛如果这没有二心,方法不对,孩子这辈子拉屎撒尿就会有障碍。这可是大事。呵呵呵。
孩子会走路后,阿姨就开始用他们传统的方法训练。我们是两个孩子,经过讨论先训练女儿,儿子还是继续穿纸尿裤。不出三天,女儿只要阿姨提起来上厕所,就哭。只要坐到马桶上就打挺。阿姨和“长辈”还说,看看,看看,不容易吧。能看出来,阿姨很辛苦,所有人都很辛苦。可惜孩子不买账。
从这件事情,我理解,为什么国外的心理学教材上会多次讲到童年的某种经历对人成年后的影响了。连上个厕所都能让孩子听见就大哭,这压力太大了。我从内心深处由衷的用国骂骂了一句传统。呵呵呵。毁人不倦。从第四天起,我不让阿姨,不让任何人来管孩子上厕所的事情。我来试试。
爸爸要做的就是什么都不做。但还是要和孩子做好沟通,要不要上厕所,如果上了就来找爸爸。就不管了。第一天,女儿真争气,尿湿了8条裤子,一次也没有找爸爸。每次换衣服,我就继续做工作,如果你来找爸爸,爸爸带你去上厕所,就不会尿湿裤子了,干爽是不是更舒服啊?
这样过了三天,我已经可以看见阿姨和其他人嘲笑的眼神了。但是从第四天开始,女儿开始找爸爸了,那个时候她还不会说“尿尿”,只是伸出手让我拉着,我低下头说,是不是要尿尿,让爸爸带着去呀?女儿点点头。呵呵,成功了!从此,女儿尿裤子的比例越来越少,并且已经慢慢自己会退下裤子,自己扶着鸭子马桶上下了。
他们又问我,什么时候搞定儿子?我信心满满的说,不用。如果有一天儿子不想带纸尿裤,他会告诉我的。这句话很牛,把很多人说的一愣一愣的。我其实是从女儿的经验中可以想象,儿子其实会照样学样,根本不用重复。果然,儿子一次都没有经过所谓的训练,就很快赶上来
,一到尿急,要么摸着“鸡鸡”来找大人,要么满场跑着喊“尿尿,尿尿”。样子可爱极了。
http://s12/middle/54344fbfx8ac5c98ea8fb&690
有图为证
http://s8/middle/54344fbfx8ac5c9ea4617&690
http://s10/middle/54344fbfx8ac5ca552029&690
这两件事对我启发很大。很多传统的育儿方法都是建立在大人的思维模式上的。是大人觉得要怎样就会用各种方法来诱导,迫使孩子服从,因此,在传统上,听话照做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可惜他们都忽略了孩子身体深处那颗追求自由,追求自我,富有探索精神的心。
从翻身到爬,从爬到走,促使孩子不断提升能力的不是大人拉着的双手,而是孩子希望更多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孩子学会上厕所,是自己体会了湿漉漉和干爽的不同感觉,趋利避害。孩子这种近似于本能驱使所带来的能力表现让我很震惊。如何更好的利用这种本能,来挖掘孩子的潜力就成了爸爸教孩子的主导思想。
就像我之前的博文所写。和孩子一起阅读就是利用这种本能好奇心的一个最好的例子。我从立体书和触摸书开始,让孩子不仅用眼睛看,耳朵听,还可以用手摸,用牙咬,呵呵。在孩子内心深处,哪有比这更好玩的事情?一旦他养成习惯,呵呵,他这辈子都会喜欢书。
爸爸很得意,而且这爸爸当得很轻松。老婆以前总说我带孩子偷懒,经过这一系列事情,她渐渐也开始认同,爸爸现在经常受表扬了。
http://s13/middle/54344fbfx8ac5ccffeeac&690
手巧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