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话剧《哗变》背后的故事

(2015-06-30 10:38:32)
标签:

文化

http://s9/mw690/001xBxAwgy6TsRU9suY08&690
《哗变》1957年美国演出版剧照

 

周末闲来无事,倒腾出北京人艺话剧《哗变》的碟又重温了一遍,再看一遍,还是好看。

 

哗变讲的是海军的事儿,作者和编剧赫尔曼.沃克是海军出身,因此这是一部海军戏;这部戏演员全是男的,没有女的(某些美国版本,书记员有女的),因此是个男人戏。

 

该剧场景非常简单,就是法庭:左边一溜是法官和他的助手,右边一溜检察官、律师与被告。中间一个椅子,证人、原被告依次出场。因此这个戏全是靠嘴一嘴一嘴地展开剧情,因此是个“话”含量极高的嘴戏。加之舞台灯光黑暗,只有证人席不大的一块见方打着光,舞台两边的演员基本隐藏在黑暗角落里,若剧本抓不住观众,神仙来托戏也不灵。

 

http://s2/mw690/001xBxAwgy6TsRWoHNT81&690
1954年,亨利.方达出演格林渥。不过用他演年轻的犹太律师老了点,找大腕托戏也只好这样了。

 

《哗变》是一流的好戏,自1954年首演后,该剧演遍了美国、欧洲,而且一演就是60年,长盛不衰。虽说是话剧,但也吸引了不少好莱坞大牌加盟,比如亨利.方达、查尔斯.赫斯顿啥的。英若诚把该剧译成中文,那时美国驻华大使是洛德,洛德夫人叫包柏漪。包柏漪是华裔,又是作家,还在美中关系委员会、亚洲基金会工作过,是在美国国务院领薪水的主——或曰是国家工作人员。包柏漪活动能力很强大,她牵线搭桥请来了赫斯顿和赫尔曼.沃克,前者当导演,后者(《哗变》之父)当嘉宾(算是吧?)。

 

 

http://s8/mw690/001xBxAwgy6TsT0WQKze7&690
美国驻华大使洛德与夫人包柏漪。包柏漪活动能力很强大,中国观众能看上《哗变》,皆拜包柏漪的牵线搭桥。

 

在二战时,赫尔曼.沃克曾以海军预备役军官的身份被美国海军征召,曾先后在2艘驱逐扫雷舰上服役,当过副舰长,也就是《哗变》里被告马瑞克那个职位。他在熟悉副舰长岗位职责时有个重大发现:根据规定,他在三种情况下可以解除舰长职务,自己当老大。具体哪三种情况他没讲,起码吧,舰长精神崩溃,无法指挥肯定是一种。事实上,他在小说《战争与回忆》里,就曾塑造过这么一个人物:“乌贼号”潜艇艇长胡班。胡艇长因鱼雷引信失灵与日本深水炸弹轰击而精神崩溃,但他比较知趣,主动向副艇长埃斯特交权。

 

 http://s12/mw690/001xBxAwgy6TsS5M0iL1b&690
《哗变》作者及编剧赫尔曼.沃克,摄于1962年,纽约。这扮相很像盖世太保或FBI。

 

个人估摸,这几条规定勾起了赫尔曼.沃克好奇心,可能是他写《哗变》的诱因。1951年小说发表后成了畅销书,翌年得了普利策小说奖,并被拍成了电影。是由当年一特大的腕儿鲍嘉担纲主演的,就那个演《卡萨布兰卡》的。1953年,这部小说被改编为话剧,剧本似乎应该也许有可能是沃克亲自操刀改编的,后在百老汇演出。1954年,大名鼎鼎的亨利.方达扮演其中的律师格林渥,后来赫斯顿也曾演过倒霉蛋魁格(乖乖隆地咚,他可演了一百多场啊)。大腕儿托戏,该剧名噪一时,该剧又得了个普利策戏剧奖。

 

《哗变》问世后,许多人很好奇,因为沃克在海军时的职务跟被告马瑞克一样,也是驱逐扫雷舰副舰长。于是总有人问他,是不是他曾解除过舰长职务?问的人一多,可把他烦的够呛,再三解释他从没干过这事儿,而且从古到今,美国海军也从没发生过这事儿。即使哪天发生了,也不可能是这样的结局。来华跟人艺排练话剧时,老先生先打了预防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此外总人问他,说你是不是认识给我们当头儿的那家伙?那个魁格舰长简直太像我们老板了。沃克咣当倒地无数,《哗变》一出,他老先生误伤、得罪了多少各级领导啊?还想不想混了?于是苏醒后不断地解释,你说的那家伙我压根儿不认识!

 

http://s12/mw690/001xBxAwgy6TsS3YfTtbb&690
《哗变》堪称话剧经典,演了60年,现在仍在上演。《老友记》里的Ross(David Schwimmer ,左)饰演格林渥。

 

赫斯顿演魁格演了一百多场,自然是炉火纯青。话说魁格一紧张,手抖得厉害,就会摸出俩钢球在手里揉搓。赫斯顿看北京人艺彩排时,也随身带着钢球,随着剧情发展不由自主地不断揉搓。以致哗啦哗啦动静太大,闹得坐他旁边的赫尔曼.沃克几乎没法看彩排了,老先生只好把钢球放在裤兜里继续揉。

 

再说赫尔曼.沃克。二战爆发后,他以预备役军官身份参加美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参加对日作战,共参加过八次作战行动。他曾先后在两艘舰上服役,一艘是Zane(DD-337),一艘是Southard(DD-207)号。两艘军舰不大,都是一战时期造的驱逐舰,排水量1200吨左右,舰员130左右。二战爆发后,两艘老爷舰进行了改装,加装了扫雷具,叫做驱逐扫雷舰,基本就是二线打杂的军舰:进行反潜警戒与护航,对岸火力支援,运送人员物资啥的,有时也扫扫水雷。

 

实话说,用这种老爷舰扫雷有点蹚地雷阵的感觉,噪声大、舰磁特征也大,军舰本身也很单薄,若真不幸触雷,舰员的幸存系数不大。好在日本水雷不咋地,布设数量也谈不上多,赫尔曼.沃克老先生得以幸免于难,否则我们就看不到《哗变》了,也看不到《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了。

 
http://s1/mw690/001xBxAwgy6TsSaxmeI40&690
赫尔曼.沃克曾在Zane(DD-337)号担任军官,《哗变》里出现的驱逐扫雷舰跟它一个类型,摄于1943年。

 

得说北京人艺很厉害,演的《哗变》非常抓人。剧情丝丝入扣、逻辑强大。我很早就买了碟,时不常翻出来看看,嗯,有营养。稍有点不足是,里面的海军术语翻译的不是太准确,比如把“凯恩”号称为驱逐扫雷艇,哈尔西海军上将则被译为豪塞海军上将,那个被告马瑞克是舰上的二把手,翻译成副舰长或许更好些,等等吧。即便如此,《哗变》仍不失一出极棒的好戏。这些基本属于白璧微瑕,鸡蛋里挑骨头就不厚道了。

 

本帖的主要素材都来自一本书,书名就叫《哗变》,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出版。这本书有剧本,中美两国的编(赫尔曼.沃克)、导(赫斯顿)、译(英若诚)各自介绍了与《哗变》相关的情况,演员们则介绍了演出心得与体会。介绍一下背景,免得哪位高人说我在胡抡。

 

http://s3/mw690/001xBxAwgy6TsScemm6c2&690
电视剧版《哗变》剧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