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烟花更绚烂,一个人去印度India(1)

标签:
印度旅游游记咖喱单身旅行 |
分类: 囧途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关于印度的关键词就是“危险”、“强奸”、“女士免入”……如果在微博上说句印度也没那么糟糕时就会被人劈头数落那时是你好运,关于印度的剧情越发不堪入目,可是我想起了那年,我一个人到过的印度,想起了那么多热心的人们与那么灿烂的笑容,不为他们声辩什么,只是在印度的旅程太灿烂,错失了它的人生实在不完整。
除治安问题与女性权益问题,还有卫生与环境问题,网上疯狂转载的帖子,是关于印度人民生活环境多么脏与恶劣的,这也难怪朋友们在我回来的第一句就问,“印度脏不脏?有没吃坏肚子?怎么跑到那里受苦去了?”,在这种宣传与教育下也难怪我在印度能见到许许多多的日本人、韩国人,发达国家的欧美人,见到的中国人却屈指可数寥寥二三,中国人都不敢到印度,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全是“落后的”印度!我也庆幸自己鼓起勇气来到这个国家,才发现,原来印度不是平时所受教育里的,而是颇为传奇的印度,一如印度旅游局的广告语:Incredible!
一路走来,我看到的是各式各样的笑容。
食
很多旅游网站和驴友申明:绝对不能喝印度的水,一定要瓶装水,刷牙也要用瓶装水,有人洗澡嘴巴里进了水也拉肚子,据说会拉得想让人日夜生活在马桶上。而实际上,并没有那么恐怖,起码对于适应性超强的广州人来说,几率会低。当地人喝的水因为是直接取用生水(未经烧开的水),所以大多数人会因此而屙,但一路遭遇那么多旅客,也只听到一宗屙肚事故,所以瓶装水是必备的,但刷牙洗脸我还是用自来水,而且虽然我自备了刀叉餐具,但整个过程中都没有使用过。
说到吃,我有点痛哭流涕,有些百感交集。印度咖喱好吃,而且真的分门别类数不胜数,浓厚的汁浇在饭上,超级好滋味,但若餐餐如此,你会有种对着菜单无从落手,只想吃番茄炒蛋的感觉,这也无怪之许多印度人即使吃斋,也生得肥厚大只,每天都吃那么高热量的食物,让我一个旅途下来,肥了7斤!(哭!谁说来印度会瘦的?!)
即使是一般规格的餐厅,对卫生的把控也很严格,只见这位老伯把桌子上的刀叉杯子抹完又抹,然后又排列成线性一样整齐。
第一次点餐不知道,结果来的都是咖喱。
还有一个让我痛哭流涕的是:北部印度竟然都是终年吃斋的城市,大多数餐馆都是素食餐馆,这对肉食性动物我来说,简直快要抓狂~中途好不容易见到有肉的地方,却被切割成一口肉那样的状态还要被多种汁包裹,不但不够吃,还要根本吃不出是肉,狂哭,以致后来在孟买见到肯德基,我两眼发光,像被神召唤一样冲了进去狂点原味鸡。在印度,能吃到鸡肉是上天的犒赏,因为羊肉太腥,鱼肉又被折腾到与各种酱料一起不知怎样的,至于神牛与臭猪的肉,你千万想都不要想,这样看来,印度人来广州可真是生活不下去了。旅途中跟一个印度人聊咱们广州吃的啥啥肉(其实不过是声讨一下吃猫吃狗的餐厅,还有传说中的蛇咬鸡),只见他瞪着超大的眼睛,对着我说,难怪他们说中国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地上跑的除了车子,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什么都吃。我晕,是谁制造的中国传说……
除了咖喱,CHAI(添加了香料的印度奶茶)、还有一种名为LASSI的酸奶也是每餐必备,可见酸奶机在印度卖得很好。
但整个吃饭过程,多是在住宿处的餐厅进行,第一方便,第二差不多每间餐厅的菜单都那么一致:咖喱、炒面、咖喱……吃多了咖喱,你不会就此分辨得出哪家咖喱好吃,你只知道那都是咖喱而已。第三相对于民间的饭馆,住宿餐厅的会比较干净,而且价格不贵,一餐也就人民币20-30左右。
菜单上的咖喱——
(眼看菜单上五花八门,但实际上都是咖喱或与咖喱有关的东西)
Thaili:印度传统正式大餐(可能相当于中国的饺子宴),摆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大盘子中间放了两张馕和一个油炸的土豆和面粉混合在一起捏成的球(Puri),然后一圈8个装了各种咖喱等调味料的小碗,还有两份甜品,这一道食品你必须用纯印度的方式品尝(用手!),非常值得一试。
Pulao:香辛料咖喱饭 (在Pulao类目中,会有番茄、洋葱、青瓜、土豆等英文名冠在前面,让你以为真的有好多好多种选择,但实际上Pulao就是Pulao而已,只是跟什么炒而已,下同)
Biryani:坚果香辛料咖喱饭(同样Biryani还是Biryani,比pulao多了几颗坚果,我的三周印度生活就是充斥着番茄、洋葱与青瓜、土豆,偶尔两根胡萝卜、豆腐,宗教信仰不太强烈的店还会有鸡蛋)
Curry/kari:偏南部口味的咖喱,就是比北部的辣,青咖喱又比红咖喱辣
Masala:北部印地语中的咖喱,这个词汇在印度非常流行,很多洋品牌食品商也会本土化创新一些masala口味的东东,比如乐事masala的薯片、饼干等,KFC和M记有masala汉堡,必胜客有masala的七喜。后来我一听到Masala,就头晕!
Chapati:水+麦麸面粉做成的饼,蘸咖喱一起吃,否则就只是一块没味道的饼
Naan:精制白面做成的饼,吃法同上
Parantha:酥饼,吃法同上
Puri:油炸面点,终于摆脱咖喱,但不好吃,仿佛都是粉。
Kotta:印度肉丸(但一般不含肉,由土豆+咖喱与饭一起煮),实际上就是淹没在咖喱中的土豆块
我不明白,为什么茄子是圆的,是吃了咖喱肥成这样吗?
货铺卖的一袋袋的是印度人最喜欢嚼的槟榔,吃后口气清新,而且很甜。
没有试叫卖的路边摊,也是基于卫生的考虑
那些飞翔的不是苍蝇而是蜜蜂
这家是攻略上闻名的位于Jaipur的小吃店,特意过来一尝,果然够滋味。环境就跟石牌烧烤档一样。(随后的攻略有地址)
甜到实在忍受不了的糕点
是炒面炒花生炒果仁的东西,在当地人家里做客的时候,有幸一尝。
住
在Plan的时候,我最不担心住宿问题,它是如此大的旅游国家,每天都有无数背包客到来,而事实上,客栈充斥在每个城市旺区主干道上,干净、便宜,从100卢比(约RMB16)到400卢比,都能住到很不错的客栈。
一般寻觅住宿方式,第一是由攻略上的摘抄或推荐(但有时目的地太小,司机又不会英语,很难找寻,而有些客栈因为名气太大,太受欢迎,根本不忧做,历经辛苦找到,人家还未必给你好脸色),第二是从邂逅的旅行者口中推荐(新鲜热辣),第三是到达当地后,会有客栈的人热情拉客,拣一些面善的人,反正看一看,不合适可以再走,而且这些客栈因为没有广告支撑,靠人自己拉客,大多有求必应。
一路上,我住宿的标准就是:干净、舒适。
厕所
特别把厕所提出来,是因为厕所最能表现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在这里,我公平地说一句,被人恶传邋遢与脏乱的印度,厕所居然比中国的干净~
第一,因为本人只出入女厕,尚不知男厕如何,但所经之处的女厕,居然意外地干净,无论是机场的、汽车站的、住宿的还是旅游点的,不但不会水淋淋,而且一点味儿都没有!这真是太神奇了,还有一个非常惊奇的地方就是:印度厕所格中没有容纳卫生纸的垃圾桶,所以我一直很想知道那些女性用品是丢哪里去了?而且这种情况下,地上也不会有成山的垃圾,是厕所的服务人员及时“更新”吗?若在中国,恐怕早就很恶心地堆满天了——我脑海中马上出现高速公路上中途停车的厕所,天呐,中国厕所几时才能追得上印度?
第二,男厕比女厕多。大概印度妇女受“深闺制度”影响,平时就不爱抛头露面,大街上也男士比女士多,而且大街上总有公共开放式男厕,虽然看起来恐怖,但你不觉得这个也比中国先进吗?中国可是没有开放式男厕的,男人们是“一时兴起”就钻草丛或者跑到电线杆下的,可谓四海皆厕所,就没有一个集中的地方。可是印度人会排队对着同一面墙“扫”啊,绝对不会因为队伍长而插队或者到旁边的墙解决的。
第三,大街上缺少女厕,所以女生逛街得轻装上阵,万一忍不到,可以到餐厅或酒吧借厕所,不知道是否因为外国人身份的原因,借厕所是很容易的事,当地人不会因为你没在此处消费就拒绝你入内,是相当善良的。
第四,即使是旅游景点的厕所,印度人也不会借机大发横财,大多数的厕所是免费的,想不到吧,印度人,也穷得有个性。
第五,印度人有他们右手拿食物,左手洗PATPAT的习俗,在每个厕所里你都能看到有个小水桶与一个水盆,我心里就想那估计就是洗PAT用的。
逛
印度大街上的车普遍比中国小一圈,最多的是国产TATA(一种和菲亚特Palio类似的车),福特Fieste和本田City也比较多;难得看到几辆A级车,如本田的Civic、斯柯达Octivia之类,会给你“这车怎么这么大?”的感觉。
而印度的车子,无论摩托车还是私家车,大多数是没有观后镜的,即使有观后镜,也是内置。这估计也是特殊的交通环境造成。
人
印度人比较乐于主动与外国游客交谈,无论英语水平如何,“Where are you from?”“What's your name?”是人人都会的开场白。无论大人小孩,他们乐于搭讪,有时一天遇见几十个这样的问题,你会觉得好烦,但又不忍心打击他们的积极性,我会回答,我来自印度,或者他们觉得我是哪的我就是哪的,我名字叫Mary、Lucy……(找些音节容易发音,他们又容易听明白的名字,Tribecca总是需要解释一大轮),而我的职业也试过各种,比如学生、老师、失业……想到什么说什么。
通常印度人问我对他们国家的看法,我都是如下的套路:
他们喜欢逛街的时候拖手走,他们很亲密,即使大家都是男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是GAY,拖手在印度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四五十岁的男人,也会拖手走,虽然看起来这感觉有点昏。在火车上,如果坐在一起,他们也能很快就像一家人那样聊起来,你根本不会知道原来他们彼此不过是陌生人。
行
印度的马路上千奇百怪,摩托车与人力车为主要交通工具,除了人与车,还有慢悠悠的牛、打扮艳丽的大象、傻傻的马、驴、边走边屙的骆驼,还有睡在马路中间、即使刺耳鸣笛也一动不动的狗,交通的塞结是必然的,所以无论去机场还是景点,都要预住时间,但基本上,生活在广州的人民习惯了BRT工程,对印度交通还是游刃有余的。
真正体会过印度火车的国人,一定会给予它相当高的评价;因为它符合国人始终追求而无法实现的二样东西:方便、公平!
先说方便,出发前我最害怕的是车票问题,因为网上很多人早就预定好一切,我曾尝试网上订票,又要我输入预定酒店的地址(后来问当地人说乱填就可以),而我本来就不喜欢早早预定好捆手捆脚,其实在印度,最先进的就是它的交通系统,火车票实现实名制,杜绝黄牛派,提前半年就可以预定到车票外,还可以在一个城市把N段路程的票一起订了,如果买不到直达班次,还可以分段订票,每段中间的时差大概1个多小时,最后顺利衔接并抵达。
即使买不到火车票,也有汽车可以到达,廉价、方便、四通八达,这是中国目前还不能达到的水平。(至于如何买E-Ticket,请学习背包客栈论坛,上面会手把手交你怎么买,笨蛋都能学会。一般热门火车站提前3天,小站的当天就能买到,而我开始是到当地火车站买的,有外国人专用窗口,你所要做的只是填一张表,把你的实名制个人性息、出发地和目的地、班次、等级等信息填上,交工作人员帮你订票即可。后来懒得“御驾亲征”,就在酒店代买了,手续费也差不多是RMB5一张,省却很多烦恼。)
再说“公平”, 印度火车的等级分明,让不同阶层的乘客能各取所需,实在是“和谐社会”的典范。比较多人受图片影响,会对印度火车有个错觉,就是非常多人,挤,挂在门口与车顶,恐怖状况堪比中国春运,但实际上那往往是一些特殊的神祭日,印度贫民乘坐免费火车去赶热闹的场景。印度火车是很舒服的,它有分等级,有一等车(空调车)有1A(单间双人)、2A(类似我们的软卧)、3A(类似我们的空调硬卧),等同路程的票价比大概在3:2:1,价格不到中国的同级别同里程的1/3。一等车和其他车厢通道是封闭的,所以上下闲杂人不会太多,安全系数高,适合旅行者;持一等车票的旅客可以在专门候车室候车(里面通常免费提供厕所、浴室、手机充电等服务)。二等车没有空调,其中SL类似中国的非空调硬卧,价格不到3A的一半,性价比很高,之后便是坐席,坐席票价极低、查票非常不严,所以深受广大穷人的喜爱,也会出现有可能睡凳底的春运状态。大多数的外国游客会选择SL,我全程都坐SL,而且都是买最上铺,SL就是有时比较脏,而且因为不封闭,上铺靠近灯会有很多小飞虫,没有被子,风扇24小时吹,但还是上铺的位子最好,安全,你可以随时去躺。中铺白天会收起,下铺一般都被人坐着。
印度火车经常晚点,即使始发,尤其是大火车站,因为班次多,一列误点害了其他。晚点火车又有可能会换站台,你要密切留意,多打听。因为印度火车有个头痛的地方是,你看不懂车票与火车,火车来了你也不知道是哪部,一开始就要到咨询处问站台,而且跟人打听时不要说火车号码,要说火车名字。这点和中国不一样,中国人都是记火车代号的,但在印度,火车号码是后来实行的,很多印度人根本就不知道,或者没概念。其次要是在站台上找不到工作人员,你可以问站台上的书店老板,或者固定商店老板,他们每天在这里,对列车滚瓜烂熟,比你问其他路人可靠多了。不要害怕问人,印度人很热情,即使你坐在凳子上,也会有很多好心的路人过来帮你看车票,跟你搭讪去哪。
候车室如国内,他们都排列得整整齐齐地睡着,不过你购买了二等以上的票都有特别的候车室
印度火车进站是不用凭票,每节车厢上会贴有座位和订票人的名字(与年龄),和自己的车票核对无误了上去即可,这也是实名制的好处,不过名字印错了也没事,没人会检查你的护照。所以会有很多小贩自由上下,当然也包括贼,列车员只在开车后一段时间过来查票。
印度火车还有一个头痛的地方,就是不报站(或是报站你听不到或者听不懂),所以每次坐车我都精神紧张,特别是需要半夜下车的,火车因为误点或者中途停车的原因,让人很难预估它的到站时间,而且不同班次到同一目的地的列车所需时间也不同,试过从Satna到Varanasi,有人说12小时,有人说8小时,结果列车行进中就心情纠结着,到了8小时的时候,问火车上卖奶茶的,奶茶小伙子说,还有一小时,但一小时后再问,他还是说,还有一小时,所以我只能隔一段时间就把眼罩拿开,问,“到***了吗?”我相信会有很多乘客因为这个原因坐过站,所以坐火车千万不能睡得太死。
印地语中,茶的发音是“Cha-i”,咖啡是“Cafee-li”。火车上,耳边只听到一路的“恰依-恰依”“咖啡里-咖啡里”,Rs 3-5一杯,味道好极了!另外,印度的食品会把价格印在包装上,且标有二个价格:一个是MRP(Maximal Retail Price 最高零售价),一个是RSP(Railway Suggestion Price 铁路建议价),后者通常比前者还便宜,所以在印度铁路旅行,买吃的不用太担心被宰(火车上1升装矿水的价格是Rs10/瓶,而市区很多地方可能是12-15)。
火车的班次密集,在订票时候就难以下决心,但万一买不到火车票,可以坐巴士。
印度的长途客车分为“本地巴士”(Ordinary Bus or Local Bus)、“豪华巴士”(Deluxe Bus)、豪华空调巴士﹝Deluxe AC﹞,甚至有豪华卧铺巴士﹝Deluxe sleeper﹞。对于旅游者来说,乘坐当地巴士应该是要有很大勇气和胆量的,因为那种巴士没有车门,随时上人下人且不停车,只是稍微减慢速度,而且经常严重超载,车顶也有人呆着。当地人会热心地跟你说Deluxe巴士很好,开始我并不知Deluxe与Deluxe AC或者Sleeper有何区别,买票时就匆匆写了个Deluxe巴士,上帝若给我机会重新选择,我会选择Deluxe sleeper,因为Deluxe巴士的条件就相当于国内90年代的那种长途车,坐着拥挤,而且是"深入民间"和整车的印度人并邻,晚上气温下降,各路风从窗缝透进,简直就“清凉透彻”,有时车上小喇叭还会放刺耳的印度流行音乐。汽车不带厕所,中途汽车停靠,自己找地方尿。
长途巴士车后面有上锁的行李厢,车厢钥匙由车长﹝跟车小弟﹞保管,可将大件行李放至此处,通常都是免费的,但因为车长上车前要帮你开让你放,下车再开让你拿,多会要求你给小费,一件行李Rs5-10小费。
卧铺巴士,最好在旅馆聚集区的机构代买私人公司的旅游巴士,因为这样的车上会有外国游客,车也相对好些。据说长途Bus可选搭Paulo
Travel这家巴士公司的Sleeper,多是西方人乘坐,也是Lonely
Planet推荐的。卧铺巴士多为双人铺,仅有车头靠司机处有几个单人铺,购票前可先询问。
机场的安检
因为受过恐怖袭击,印度的机场安检制度冗长,在进入机场大厅前就要出示电子机票,随身行李一翻再翻、搜身再搜身﹝由同性安检员执行﹞。若是穿着户外鞋,你要脱下来过机,大行李记得在Check-In前去过X光机,打个已安检捆带,随身行李包括随身的那种证件包都请挂个小纸牌﹝Check-In柜台拿﹞,每通过一次安检要盖章的。(试过登机前遗失了小纸牌,结果空姐让我重新过安检,所幸我又在地上捡了一个小挂牌,否则有排烦。)
Taxi
在各大国际机场及国内机场都有由工会组成的预付车资出租车排班﹝Prepaid-taxi﹞,先在预付费处付欲达目的地车资,然后凭缴费收据搭车,到达目的不需再付费﹝实际情况是计程司机拿你的收据回去跟工会拆帐。﹞好处是车资公定不会乱开价,司机皆是工会的会员,安全上也放心一点。但在印度不管是否是排班出租车还是嘟嘟车亦或BUS,部份司机都会想东想西,变一些有的没的名目拐观光客去抽佣旅店及商店,借口千奇百怪宜小心。
P.S对于纪念品商店,也是免不了一定会去,如不喜欢可以逛一圈表示无喜欢之物就出来,司机并不会为难,另有一招是比较有技巧的是:你真的很想买那件物品,但价格给它杀得很离谱﹝比如一折﹞,然后表明并非不捧场,而是这家价格太高买不起﹝万一真的杀成那也很好就买了吧,所以前提是要你想买的才用这招﹞。或在租车时请强调不喜走特约商店,如果有非自愿被载去,先表明要求要扣车租%多少以为警告,﹝这两招我在中国大陆都试过,有效,态度坚定,但还是要友善,关系不要弄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