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幽西子湖,青青三台山,晨光撒入山谷,晓风吹散薄雾,正是一片山灵水秀的江南春景。我骑车到杨公堤外,将车停在山脚,沿着蜿蜒的山路,开始了此次祭拜于忠肃公祠的旅程。
http://s2/mw690/001xBriczy6HI5bvn1v51&690
http://s2/mw690/001xBriczy6HI5by9dDf1&690
最初为本文拟的题目,是《寻访于忠肃公祠》,临发帖前,特将“寻访”改成了“祭拜”,感觉不如此,不足以表白一个北京市民对于公的敬意。于谦是西湖三杰中唯一的杭州本地人,而他的功业,却早已超出了这片丰腴的江南之地。如今北京人谈“于谦”,一般都会在名字后加个儿音,而且这个名字常常会跟“郭德纲”出现在一起。大多数北京人并不知道历史上的另一位“于谦”,他们大多也并不知道,这座带给他们无尽优越感的城市,能有今天的辉煌,很大程度上讲,仍是拜这另一位于谦所赐。
从上山的主路拐上一条清幽的小石路,走不多远,便已听不到山路上往来春游的人群的喧嚣声。路转之处,一座白墙青瓦的院落出现在眼前,这里便是于公祠。我想,这道青白相间的围墙,应该是寓意于公诗句中的“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吧。
http://s3/mw690/001xBriczy6HI5bsxvYf2&690
于公祠的正门,我是今天的第一位访客。
http://s6/mw690/001xBriczy6HI5bj5D785&690
现在我要走进这座门了。我们一生中会走过无数的门,有些门,很重要,我们走进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对于于谦来说,人生中最重要的那座门,是1449年8月的那次朝会。在这次朝会前,他是三品兵部侍郎于谦;而这次朝会后,他就是大明的再造之臣,力挽狂澜的于忠肃公。
http://s3/mw690/001xBriczy6HI5ba4yma2&690
这是1449年的秋天。土木堡的黑烟,笼罩在京畿大地,国门已破,精锐尽失;京城内外,人心惶乱;朝堂之上,奸佞专横。弃都南逃之论,不绝于耳。南逃,或可躲眼前之战乱,或可图一时之偏安,像于谦这样家乡在江南的大臣,似乎更有理由支持南迁的。然而大好河山,岂可交由异族践踏?父老同胞,安能弃诸胡虏蹂躏?朝会上,面对徐珵的南逃动议,于公拍案而起:“言南迁者,可斩也!”少顷,于谦道出了自己的论据——“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于公是永乐十九年的进士,口才一向极好,我想他是最能把握听众心理的。一句“独不见宋南渡事乎”,直接把时钟拨回300年,仿佛让人看到了靖康之变,让人看到了南宋朝廷一百多年仰人鼻息的生存状态。“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大明不应该是那个样子的!短短一句话,唤醒了朝堂上下沉睡已久的仇恨,点燃了华夏民族积郁百年的愤怒,而愤怒,历来是治疗恐惧的特效药!于是,朝堂沸腾了,于谦得到了压倒优势的支持,坚守京师的战略决策,就在这次朝会上做出,而于公,也由此跨入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门,走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http://s9/mw690/001xBriczy6HI5bZI7K38&690
祠堂的前殿,上悬匾额“百世一人”,两侧的对联为林则徐所写,“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林则徐任浙江杭嘉湖道时,曾倡议整修过于公祠墓,并带头捐款。而十几年后,这位崇拜于公的林大人,同样在虎门做出了一番天翻地覆的大事,“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林公的这幅对联,一语成谶。
http://s13/mw690/001xBriczy6HI5bVbxq0c&690
走过前殿,即来到祠堂正殿。正殿中堂,是一尊于公全身立像。塑像中的于公,着明代文官官服。事实上,虽然于谦的职务是国防部副部长(兵部侍郎),但是在北京保卫战前,却从没有得到过统兵作战的机会,实战经验为零。初上战场,即主持这种决定王朝生死存亡的恶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虽然于公口才极好,但是口水不能退敌,要让瓦剌退兵,必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
以于公的担当,认定的事情,即使再难,也是不会退缩的。他利用瓦剌主帅也先战略上摇摆不定的宝贵时机,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条不紊地做着战争准备:调各地后备军队赴京勤王,弥补兵源缺口;筹运大批粮草进京,做好长期坚守的储备;提拔敢战、能战的人才进入关键岗位;肃清宦官王振余党,提振朝中正气;为了防止也先用被俘的明英宗敲诈朝廷,于谦等人拥立了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皇帝位,年号景泰。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于谦娴熟地操纵着明帝国这部庞大的机器,使它飞速地运转起来,迎接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十月三日,瓦剌攻破紫荆关。十月十一日,也先率军来到北京城下。对于这个结果,所有人都不感到意外。
北京德胜门前,于谦跃然上马,向他的部下下达了出战的号令。在他们身后,厚重的城门缓缓关闭。随同于谦出征的,是二十二万紧急调集而来的军队。这是明帝国最后的本钱,也是中原文明免受劫难的最后希望。北京的九座城门,在这一天都收到了同样的指令“有敢擅自放入城者立斩!”一天前,于谦拒绝了属下们“坚壁清野,据城坚守”的建议,坚持在城外列阵迎敌。他所要的,不仅是一场胜利,而且是一场男人的胜利。他要让也先和所有瓦剌人知道,我们中原男儿,不惧怕你们这个野蛮的民族!一场恶战即将开始,于谦传令全军:“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http://s10/mw690/001xBriczy6HRZVxy1Xa9&690
北京保卫战进行了五天。具体的战争细节,此处已无需更多赘述,我们已经可以从上面的军令中想象到这是一种怎样的战斗。明军将士的英勇,甚至感召了京城外的百姓,当也先带军路过土城时(今地铁10号线上“北土城”、“西土城”地名犹在),北京市民登上屋顶,争相用瓦块投掷瓦剌骑兵。北京保卫战,以明军的完胜结束,瓦剌军狼狈撤退,被明军一路追出关外。也先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他自青年起兵,一生常胜的纪录,会终结在明朝一位文官背景的明军统帅面前。
http://s2/mw690/001xBriczy6HI5bTLcl91&690
正殿前陈列的镇河铁兽,相传为于谦为治理黄河所造
绕过正殿,即为祠堂后殿,现为介绍于公生平事迹及于谦祠墓历史的展厅。
http://s15/mw690/001xBriczy6HI5cEH2m9e&690
历史上的于谦,不仅是保卫京师的英雄,还是著名的清官,成语“两袖清风”正是出自于谦的典故。而那个向于谦索贿的太监王振,恰恰也正是土木堡之变的主要责任人。一个是清官、救国能臣,一个是贪官、祸国奸佞,历史就是这样的泾渭分明。
http://s15/mw690/001xBriczy6HI5cDnS6de&690
后殿中的展板简要介绍了于公祠的历史,于公祠始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初名“旌功祠”。历史上于公祠墓曾几毁几建,下面这张照片,是于公祠墓在民国时期的样子。于公祠最近的一次被毁——估计你也猜到了——是在“史无前例”时期。还好,人间自有正气在,扭曲的历史观终归不能长久,1998年,在于公诞辰600周年之际,整修一新的于公祠,重新对外开放。
http://s5/mw690/001xBriczy6HI5cG2gI64&690
在于谦传世的诗作中,以《石灰吟》最为有名,后殿中堂的这幅书法,便是这篇诗作。这首诗也是于公一生为国为民,大公无私的最好写照。景泰八年英宗复辟后,迁怒于谦拥立景帝,遂指使奸臣构陷于谦(首恶便是那个当年提议南迁的徐珵),于谦于1457年被杀于北京。然而,正义可能迟到,但是不会缺席。于公一生坦荡,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历史终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构陷于谦的三大奸臣,在天顺年间相继覆灭,至成化年间,于公冤案平反,赠谥“肃愍”,至万历年间,改谥“忠肃”。http://s3/mw690/001xBriczy6HI5chpL4e2&690
于公遇害后,次年归葬故里。从后殿前的这座侧门走出,即来到位于祠堂左侧的于公墓。
http://s15/mw690/001xBriczy6HI5ck7Om4e&690
http://s7/mw690/001xBriczy6HU0TAy4m66&690
于公墓道上的石牌坊,两侧对联为:“远望岳坟千古并推双少保,近邻花港一抔永镇三台山”。于公功业,堪与岳王并寿。
http://s2/mw690/001xBriczy6HI5e3Xq1e1&690
http://s5/mw690/001xBriczy6HI5dQ48k24&690
墓道两侧的明式翁仲
http://s3/mw690/001xBriczy6HI5dClN0b2&690
http://s5/mw690/001xBriczy6HI5dovLS04&690
http://s8/mw690/001xBriczy6HI5dF6aH17&690
英雄墓前,虽不见往来祭拜的人群,但摆放墓前的鲜花,还是让人感受到了一丝暖意。
在于公墓不远处,为近年增建的忠泉池和于谦诗作碑廊。清明时节,杭州城外百花盛开,碑廊掩映在一片桃红柳绿之中。
http://s13/mw690/001xBriczy6HI5elSyM5c&690
http://s10/mw690/001xBriczy6HI5eGPHjb9&690
http://s4/mw690/001xBriczy6HI5eA0F593&690
http://s11/mw690/001xBriczy6HI5eDVhg9a&690
http://s7/mw690/001xBriczy6HI5esHsi66&690
四月的杭州郊外,清风徐徐,绿草茵茵。于公祠就沉浸在这一片安详的春色之中。也许这份平淡和恬静,正是英雄所要捍卫的生活吧。走出陵园,忍不住回身,隔着长长的墓道,向于公再施一礼。感谢他保卫了我所生活的城市,感谢他捍卫了我们的信仰和独一无二的文明,也感谢他教给了我什么是勇气和担当。血不曾冷,风孰与高,光照汗青传后世,于忠肃公千古!
http://s3/mw690/001xBriczy6HI5cOAtsc2&690
注:文中照片均摄于2012年清明前后,种种原因,延至今日才完成配文并发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