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科学家的艺术造诣和艺术品位
(2011-11-22 13:32: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针灸 |
有研究表明,一个人越是精通艺术人文,其成为发明家和创新者的几率越大。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伯恩斯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诺贝尔获奖科学家都是艺术活跃分子。与普通科学家相比,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爱好唱歌、舞蹈的几率是前者的25倍,成为艺术家的几率是前者的17倍,创作诗歌或文学作品的几率是前者的12倍,成为音乐家的几率是前者的4倍……他们对艺术人文的热爱绝非出于功利目的,而是出于纯粹的求知欲和自我欣赏。
与这些前辈大师相比,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普遍缺乏人文精神和艺术修养。而这正是伟大的科学家、企业家乃至文艺家必不可少的素质。曾有一个笑话,说的是一位领导到一所著名理工科大学视察,问学生:“阿房宫是谁烧的?”学生回答:“不是我烧的。”看到领导错愕的表情,站在一旁的校领导也赶忙表示:“我以人格保证,绝对不是我校学生烧的。”
笑话是现实的曲折反映。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就把课目分成主科和副科,但这种划分不是从学科性质出发,而是出于考试升学的需要,凡是考试科目自然是主科,其余不考的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副科。在这种功利心态的影响下,对人的心灵成长至关重要的历史、人文、艺术、体育等科目统统靠边站,学生们忙着补习奥数、英语。指望知识结构如此偏颇的人去从事创造性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当代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功利心态难辞其咎。
据说,现在中国学习钢琴的孩子有3600万之多,是美国的6倍。但我却常常怀疑,这3600万学童里有多少人是真正出于对钢琴艺术的热爱而苦练不辍的,恐怕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将来升学时能加上特长分而被家长按在琴凳上的。这一点只要看看成年后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保持弹琴的习惯就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