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演变与人心不古

标签:
建筑人心四合院苏州园林徽派建筑 |
分类: 百花讲坛 |
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能看出那个时期的人心,这是从时间维度上来看。从空间上来看,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则体现了当地人的心性,以中国为主的东方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木主仁,土主信,包容万物,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仁慈、诚信、宽容,从来不主动侵略别国。与之相对的是西方古建筑,那些城堡、楼房都是砖石结构体系,砖石属金,金主义,曰从革,从象上看,金石冷冰冰的,一派刀枪剑戟,因而,西方人讲原则不通人情,喜欢侵略他国,抢劫别人的东西。
任何体系的建筑都是植根于相应的文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内涵离不开传统文化,文化又借建筑得以丰富。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的建筑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较早地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论述了建筑设计中“有”与“无”、“围护”与“空间”的辩证关系。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http://s16/mw690/001xBcQozy7mSaFJ9RZ9f&690
http://s16/mw690/001xBcQozy7mSaCQ4Xl6f&690
http://s8/mw690/001xBcQozy7mSa5P3FR27&690
http://s8/mw690/001xBcQozy7mS4wvrQH37&690
大家看看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苏州园林、徽派民居,无一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道法自然、仁义礼智信、以及中和之道,那个时候的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用教也知道诚信做人,规矩做事。现在的人,老祖宗的好东西不学,学西方人,到处都是砖混结构的房子,甚至内部装修都全部是冰冷的磁砖,一进入屋内,一股冷杀之气扑面而来,天天呆在如此寒冷的空间内,体质变寒不说,心也变得冷血,新闻里时不时出现的那些心狠手辣的犯罪手法让人不寒而栗。
http://s2/mw690/001xBcQozy7mSa5LdwR41&690
砖混结构的房子冷点儿就算了,还造得不规矩,以奇形怪状来博人眼球,最著名的莫过于央视“大裤衩”。一个国家电视台的大楼,建成那个样子,悬在半空中,华而不实,给人感觉就是假大空,所以,现在央视的主持人也好,节目也好,也都变得假大空,长得端正的主持人一个个走了,继任者一个个都是歪瓜裂枣模样,看着就闹心。
http://s4/mw690/001xBcQozy7mSa5AXOXb3&690
http://s15/mw690/001xBcQozy7mSbnJs5wee&690
城市里商用楼,建得越来越高,你修100层,我就建101层超过你,而且几乎清一色的玻璃外墙。楼层越高,越不接地气,人心就越浮夸,不脚踏实地的干活。玻璃外墙,有的是透明的,一眼望穿里面,人们越来越爱打听别人的隐私。另外,光污染也严重,住在附近的居民睡不好觉,在人性变化上,则体现在人们喜欢推诿扯皮,不愿承担责任。
http://s13/mw690/001xBcQozy7mSbaiy0Adc&690
民居就不用说了,越修越高大,个个家里跟个碉堡似的,这人呢,也就变得跟当年的日本鬼子一样了,毫无道德底线,做事完全没有规矩。反而是美国人,学中国古人的样子,民居都是木土结构,顶多也就是内部装修用点儿磁砖。现在不光光是乾坤大颠倒(越来越多的国家首脑是女性),而且还龙虎换位,东变西,西变东。
在这里,我给大伙儿普及一下中国传统建筑,为什么要那么建造?道理在哪儿?住在里面有什么好处?希望大家读完后,有资本者,也弄个这样的屋来住。
中华文化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布局方式,一个是人文思想。
首先,我们来看看传统建筑的布局方式。
传统的中式民居的布局方式主要受到“风水” 学思想的影响。“风水”一词始见于《葬书》,其中写道:“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学说以前被人误以为是伪科学,具有迷信色彩, 但无可否认它具有中国古代哲学、美学、地质、地理生态、景观诸多方面丰富的内涵,并包含着人如何顺应自然、识时适势、顺势而为的辨证论述。 中国历代的都城、皇宫殿堂、州县官府衙署均是南向的,这里不仅考虑到气候日照和环境, 而且还涉及风水、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比如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就是传统文化对建筑居住形态的一大贡献。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是指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北京四合院民居均为三间正房, 黑漆大门,呈围合布局,讲究藏风聚气,在比较封闭的室内,主仆分明、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既能分割,又便于联系。这种布局方式可以营造出良好的内部环境,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夏天可以有效地遮荫纳凉,冬天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
其次,传统人文思想是如何影响传统建筑的呢?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总是围绕着道德起源和人性修为而展开的。 “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儒、道、 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 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它们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对中国文人性格和审美情趣的渗透, 折射到建筑设计风格和室内意境的创造中。
1.儒家思想
http://s12/mw690/001xBcQozy7mSa5P6RB0b&690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 虽然在先秦时,中国文化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但自汉武帝之后,儒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正统,深深地影响并主导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程。 在儒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学说。 中国人崇尚自然, 自然界的魅力使得人们乐意与之直接接触、沟通和交流,儒学思想讲求天人合一:“天” 即自然,“合一” 既和谐统一,“天人合一”既是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 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和故宫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 严格区别内外, 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自有天地。在这儿自然和人悠然共存,呈现出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2.道家思想
http://s3/mw690/001xBcQozy7mSbC84h472&690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儒、佛并称三教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道教著名代表人物是老子。老子以“道”为最高范畴,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原而生成万物,亦是万物存在的根据。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道家无为而治, 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很大,体现在尊重自然规律,让建筑形式和功能按照自身的必然性自由发展, 不对它横加干涉,从而产生逍遥虚静、浪漫飘逸的建筑设计精品。以北京城为例,它是按洛书九宫图修建的,上南为九、为乾、为阳、为天,下北为一、为坤、为阴、为地,北京城正是乾天包坤地的格局。且外城南城墙向内呈缓弧形,符合易学中的南为天,内城北城墙为直线,符合易学中的北为地,即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的象征。外城东南角凸出,按先天八卦之方位为“兑”,为泽,故补之。内城西北角切去一角,因西北系“艮”位,为山,故切之,这绝不是无道理的随意或测量技术所致。再者北京城的城门数也符合“河图”南七、北六之数,南城为阳,开七座门,且正南向为三座,北城为阴,开六座门,正北向为两座,非常巧妙。所以,应该说整个北京城的规划是一个道法自然的杰作,是建筑美与环境美的真正结合。
http://s2/mw690/001xBcQozy7mSbCmikN21&690
从构图看,比元大都、长安、洛阳城(过分规矩方正而显得呆板)都美的多。紫禁城平面布局采用前三殿、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的布局模式不仅仅是一个平面构图和布局问题,乾属阳为男代表皇帝,其符号为三(前三殿、后三宫),坤属阴为女代表皇后,其符号为三三(东六宫、西六宫),二者相互组合很巧妙地解决了平面布局和阴阳平衡问题。而且乾坤又代表天地,寓意天地定位、天地人三才和谐合一。东西六宫之和为十二象征一天十二时辰、一年十二个月和十二地支,东西五所又暗合十天干,日精门、月华门代表日月之精华。左文华殿右武英殿代表着左文右武,北神武门是玄武神的所在地居北方是紫禁城的保护神。整个紫禁城平面布局是中国道文化的体现。
北京四合院为什么采用内外院布局、大门在东南方、厕所在西南方?现在来看这种布局方式功能合理、尺度合宜、环境宜人、艺术含蓄,很适宜于人居住,是中国人民长期居住和营造经验的总结。门之方位就是后天八卦东南方之巽方,代表着生气,意即太阳升起的方向,生气勃勃,清早出门迎着阳光,心情舒畅,西南方为坤方,代表着绝命,太阳落山的方位,象征着消沉与黑暗。所以北京四合院是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浓缩与结晶。中国古代建筑的间数除个别建筑形式(厕所为两间)外为什么均为单数(在易学未成熟时期的商周时代为双数),即三、五、七、九间,进深也为三、五、七、九架?显然全是阳数,因为为人居住、生活,为“阳宅”,所以不能有偶数(阴数),九为阳数之最,所以最大的殿是九间。《考工记·匠人)的讲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九为分,九卿治之。”和《礼记》的“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这时三、五、七、九全是阳数。
3.佛教禅宗思想
http://s1/mw690/001xBcQozy7mS4w4ERW90&690
中国传统三大主流思想之一的佛教禅宗思想,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自在随性、 返璞归真的生活之道,在现代设计语境之下,禅体现为一种质朴而放达的生活姿态。在建筑设计中,禅体现为一股清、静、朴、拙的自然之风,成为一种天人合一、物我和合的高雅语义。 禅学认为:内心的体验便是达到这一境界的关键, 这是因为宇宙万物的一切都是人心所生。 正如六祖惠能所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建筑和古典园林的影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其走向自然,退隐山林。早期的文人宅园大多建于山川田野之中, 以自然园林景观为主。田园式的园林满足了人们追求自然、惬意生活的需求。但山居虽好却远离市朝,后来人们发现只要在城郊山水之地, 甚至城中僻地修建园林,便可成为人工山水中的“隐士”。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完成。 明正德初年,御史王献臣因官场失意辞官回乡,精心营造园林并提名为“拙政园”,意为拙者为政的句意,用以嘲讽朝政。园林规划中采用了各种手法来 组织空间,如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等。 多用回廊、花墙将大园分隔成若干小的景区。 曲水蜿蜒, 移步换影,层次感丰富。通过时间变化、空间变化、 景色变化来产生情意。作为悟道的媒介,拙政园摒弃了传统的装饰风格,把设计题材指向自然界,大量使用自然材料,并喜采用蜿蜒曲折的形态,设计完全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装饰的构思也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这种通过设计营造出的浓郁情韵氛围, 使人从有型的物质直悟到无限的生命境界, 强化了中国园林建筑的精神内涵。
http://s5/mw690/001xBcQozy7mSa5AVMw14&690
http://s10/mw690/001xBcQozy7mSa5JyYN69&690
http://s15/mw690/001xBcQozy7mSa5Z9140e&690
http://s8/mw690/001xBcQozy7mS4wwjOL97&690
http://s14/mw690/001xBcQozy7mS4wGkG12d&690
http://s10/mw690/001xBcQozy7mS4woWIFf9&690
http://s4/mw690/001xBcQozy7mS4w3hZN23&690
http://s13/mw690/001xBcQozy7mS4wgH7K0c&690
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我们应该侧重于对其内在精神的理解,而不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中国建筑必须在继承中创新, 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有选择性地保留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内容, 创造性地把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做到自然和谐。 这种创新,既不是“传统”的现代翻版, 也不是“历史”的割裂和移植,而是站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传统的重新审视。这些不是简单 地套用传统符号、装饰元素所能解决的。西方人重模仿、重形体;而中国人重物感、重内心,着意于空间“境界”或“意境”的渲染。例如,中国传统园林设计中的禅宗思想,通过借景、对景,利用回廊将大园分隔成若干小的景区,曲水蜿蜒、光影变幻,其所追求的是园林建筑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
“建筑是世界的年鉴, 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它依旧还在诉说。 ”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的今天,我们在学习和吸取先进的科学技术,继承并创新传统建筑,这样才能传承和发展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建立起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纽带,又通过建筑来影响人心,从而使道德回归,社会和谐。
百花凤凰(微信:baihuafenghuang)
201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