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鱼飨盛典——3300年前的周王朝国宴

分类: 诗与远方 |
《诗经》:鱼飨盛典
——3300年前的周王朝国宴
第一章
第一节
小雅鱼丽
《小雅·鱼丽》是《诗经》中的一首诗。小雅为《诗经》中“雅”部分,与大雅合称“二雅”。雅,雅乐,即正调,指当时西周都城镐京地区的诗歌乐调。小雅部分今存七十四篇。《鱼丽》是周代燕飧宾客的乐歌。全诗六章,前三章每章四句,后三章每章二句,互相辉映。
雅乐与“风”不同,“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乐调,即“官调”;风是采歌官到民间采集民歌,呈献给王朝。雅乐是王朝的乐官谱写乐歌在宫中奏颂,后流传到社会。《鱼丽》是周代朝的乐官谱写国宴燕飧乐歌,之后流传到上流社会燕飧宾客通用的乐歌。
诗中盛赞宴享时酒肴之甘美盛多,丰年多稼,宴客殷勤,国王与宾客欢乐的情景。诗人从鱼和酒两方面着笔,以鱼的品种众多,暗示肴馔的丰盛;以酒的既多且旨,表明宴席上王与臣子尽情欢乐的盛况。诗整体构思奇妙。
鱼丽
鱼丽于罶,鲿鲨,君子有酒,旨且多。
鱼丽于罶,鲂鳢,君子有酒,多且旨。
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多矣,维其偕矣。
物其多矣,维其时矣。
译成现代诗:
鱼戏竹罶游,肥美黄颊小吹沙。热情主人盛美酒啊,酒醇味美宴会长久!
鱼戏竹罶游,肥美鲂鱼和黑鱼。热情主人盛美酒啊,丰盛宴席醇厚美酒!
鱼戏竹罶游,肥美鲇鱼和鲤鱼。热情主人盛美酒啊,美酒醇美珍馐齐有!
食物丰盛实在妙,品种嘉美质量上好。
食物甘美任品尝,各类齐备精细搭配。
食物应有尽有之,节令时鲜可口丰饶。
第二节
《小雅·鱼丽》,最早是为周代贵族在祭祀宗庙和神灵之后,燕飧宾客时演唱之乐歌。《毛诗序》说:“《鱼丽》,美万物盛多能备礼也。文、武以《天保》以上治内,《采薇》以下治外,始於忧勤,终於逸乐,故美万物盛多,可以告於神明矣。
全诗显示欢乐的气氛,在赞佳肴丰富的同时,进而赞美年丰物阜。宴会中,王与臣子得以尽情享受。诗中所称的“君子”,在上流社会宴会中是宾客对主人美称;在国宴中,则赞美设国宴的主人。
诗前三章,每章四句,皆以“鱼丽”起兴,具体地歌赞酒宴的丰盛,礼遇的周到,是诗的主部分。诗从鱼和酒着笔,截写宴会的全部情景。以鱼的品种众多,暗示肴馔的丰盛;以酒的既多且旨,表明宴席上欢乐盛况。鱼品种多,不厌其详,写饮酒的情况,较概括。周代,我国进入农业社会,广兴耕稼,渔业兴盛,鱼类已成为人们常见的美食。
第三节
周代,捕鱼养鱼有了进步。《诗经》提到鱼的篇章不少。《邶风·谷风》《齐风·敝笱》《豳风·九罭》《周颂·潜》《小雅·南有嘉鱼》《小雅·鱼藻》都有关于鱼记载。《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娶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用鲂、鲤的嘉美和娶妻相提并论,可见对吃鱼的青睐。滋味鲜美的鱼类在宴席上,也就成人们乐于称道的美馔。诗前三章,每章并列两种鱼名:“有鲿有鲨”“有鲂有鳢”“有鰋有鲤”。借鱼类之多,说明酒宴的隆重,并以表明肴馔丰富。诗以简驭繁的手法,是广为后人效法。
第二章
第一节 丽罹俪麗
“鱼丽于罶”,丽作动词,通“罹”。遭遇;落入。这是主流解析。
丽(lì)是汉语常用字。此字始见于甲骨文
“丽”构型和本义说法不一。一说认为“丽”字甲骨文,字形由“鹿”和两张兽皮组成,指鹿皮的美丽。金文和篆文中的“丽”在形式上与甲骨文中的“丽”相类似,后演化为繁体字形。战国楚系文字讹变为从两“辛”。汉字简化时利用繁体字的一部分构成简体字。“丽”的本义是美丽的含义。甲骨文是借鹿角来表达“美丽”这一概念。汉字简化“鹿”省,写作“丽”。
古代,“丽”指成双成对,后作“俪”。《周礼·夏官·校人》:“俪马一圉,八俪一师。”丽辞;丽句。
丽又读lí,用于地名,如丽水、高丽。
丽还有许多延申义——
丽表华美之义,引申为好看、漂亮、美好等。
“丽”指华美;漂亮。《尚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宋玉《招魂》:“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丽质;美丽;秀丽;风和日丽。
“丽”通“厉”。形容声音高亢。《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于省吾《双剑誃诸子新证·荀子三》:“丽,应读作‘厉’,丽、厉双声叠韵字。”
“丽”作书法用语。体外有余曰丽。窦臮《述书赋》上:“道徽之书,丰茂宏丽。”
“丽”指结伴而行。《汉书·扬雄传上》:“丽钩芒与骖蓐收兮,服玄冥及祝融。”张衡《西京赋》:“若其五县游丽辩论之士,街谈巷议,弹射臧否,剖析毫厘,擘肌分理。”
“丽”指附着;依附。《易·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柔丽乎中正,故亨。”《后汉书·张衡传》:“夫战国交争,戎车竞驰,君若缀旒,人无所丽。”附丽。
“丽”指系;缠缚。王充《论衡·感虚》:“于是剪其发,丽其手,自以为牲,用祈福于上帝。”
“丽”指连接。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
“丽”指正中目标。庾信《哀江南赋》:“箭不丽于六麋,雷无惊于九虎。”《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一》:“飞矢丽帝甲如猬毛焉。
“丽”指施;加。《荀子·宥坐》:“官致良工,因丽节文。”
“丽”指依法、按事实施加刑罚。《尚书·吕刑》:“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隋书·经籍志二》:“司刑掌五刑之法,丽万民之罪。”
“丽”指经过。《淮南子·俶真训》:“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
“丽”指跨越。王充《论衡·薄葬》:“鲁人将以玙璠敛,孔子闻之,径庭丽级而谏。”
丽”指匹;品配。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鸢飞入鹰隼;鱼目丽玙璠。”
丽”指光华。扬雄《甘泉赋》:“云飞扬兮雨滂沛,于胥德兮丽万世。”
丽”作名词,也指数目。《诗经·大雅·文王》:“商之孙子,其丽不亿。”
《易》曰:离,丽也。日月丽乎天,百谷艸木丽乎土,是其义也。丽则有耦可观,部曰:丽尔犹靡丽也。是其义也。两而介其间亦曰丽,离卦之一阴丽二阳是也。
《玉篇》:偶也。《易·兑卦》:丽泽兑。注:丽,犹连也。《周礼·夏官·校人》:丽马一圉。注:两马也。又:束帛丽皮。注:两皮也。《史世纪》:太昊始制嫁娶丽皮为礼。《释义》:丽,偶数也。
《玉篇》:好也。《广韵》:美也。《楚辞·招魂》: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前汉·东方朔传》:以道德为丽。
《广韵》:著也。《左传·宣十二年》:射糜丽龟。注:丽,著也。
《礼·王制》:邮罚丽于事。注:丽,附也。过人罚人当各附於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
又系也。《礼·祭义》:祭之日,君牵牲,旣入庙门,丽于碑。注:丽,犹系也。
《玉篇》:华绮也。《正韵》:华也。《书·毕命》:敝化奢丽,万世同流。《韩诗外传》:原宪谓子贡曰:仁义之匿,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也。
《玉篇》:施也。《书·多方》:不克开于民之丽。传:不能开於民所施政敎。丽,施也。言昏昧。
综上所述,“鱼丽于罶”,本意是遭遇;落入。用引申义结伴而行;华美、漂亮、华绮也;也指数目众多。正因为“丽”的多义,使“鱼丽于罶”有更丰富的美好想象空间。
第二节 罶具捕鱼
罶(liu):捕鱼的工具,又称笱,用竹编成,编绳为底,鱼入而不能出。
罶,《說文》曲梁,寡婦之笱,魚所留也。《爾雅·釋訓》凡曲者爲罶。《註》凡以薄爲魚笱者,名爲罶。《釋器》嫠婦之笱,謂之罶。《註》孫炎云:曲梁,其功易,故謂之寡婦之笱耳。非寡婦所作也。
说文解字,羀鱼所畱也。从网、畱,畱亦声,羀或从娄。《春秋国语》曰:“沟罛。”说文解字注(羀)曲梁寡妇之笱。鱼所畱也。释训曰。凡曲者爲?。释器曰。嫠妇之笱谓之?小雅鱼丽、苕华传合之曰。曲梁也。寡妇之笱也。许说本之。按邶风传云:梁、鱼梁。卫风传曰:石绝水曰梁。曹风传云:梁、水中之梁。邶风传云:笱所以捕鱼也。句部云:笱、曲竹捕鱼也。葢曲梁别于凡梁。寡妇之笱别于凡笱。曲梁者、仅以薄爲之。寡妇之笱、笱之敝者也。鱼丽、美物盛多能?礼也。故言此曲梁寡妇之笱。而鱼之多如是。苕之华、大夫闵时也。师旅并起。因之以飢馑。言三星在?则无鱼可知也。梁与笱相爲用。故诗云敝笱在梁。言逝梁必言发笱。
“鱼丽于罶”,鱼留在罶中。罶或许是正在捕鱼的工具,或许是暂养鱼的器具。
除罶之外,《诗经》诗篇提到捕渔的方法,还有垂钓、梁笱、网罟、潜等方式。“梁笱”,是指在水流途径处用石头铺垒一道墙,把水流断开,在石墙上出一眼流水口,在水口设鱼笼,水从口出,鱼则陷于笼内。“网罟”就是编织细网,在水中设一道鱼网,鱼游过,自入罗网。“潜”,就是往水中投入树枝、柴草等物,形成掩护体,鱼来躲藏、保暖或者觅食,于是用竹笼围拦捕取。
第三节 说鱼辨鱼
鱼戏莲叶间,照日深红暖见鱼。
鲿,古书上说的黄颡鱼。黄颡鱼属小型淡水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黄颡鱼(Pelteobagrus
鲨, 古代小鱼名。应是鲶鱼,胡子鲶(塘鲺)之类。塘鲺鱼口宽,横裂,齿利,口稍下,有触须4对,上下颌各2对。上下颁和犁骨上密生绒毛状细齿。《尔雅·释鱼》“鲨鮀”,晋
鲂:鳊鱼,鳞细小而美味。《诗经》中记载鱼的种类近20种,出现最多的一类,是鲂鱼。《敝笱》《九哉》《鱼丽》及《采绿》等诗中都提到过。唐代张籍《寄韩愈》:“忆昔西潭时,并持钓鱼竿。共忻得鲂鲤,烹鲙于我前。
鳢,俗称黑鱼。身体圆筒形,青褐色,头扁,口大,牙尖,色黑,有斑点,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肉肥美,供食用。又名黑鱼、乌鳢、铜鱼,俗称“乌鱼”。
鰋:俗称鲇鱼,体滑无鳞。《爾雅》釋魚,鰋。註:今鰋額白魚。《詩·小雅》魚麗于罶,鰋鯉。《正字通》一說鰋身圓白額,性好偃,腹平著地,故名。《詩·小雅》毛傳:鰋,鮎也。《六書故》曰:《爾雅》鯉鱣鰋鮎鯊鮀,各舉六物,以鰋爲鮎。
鲤,李时珍《本草纲目》注:鳞有“十”字文理,故名鲤;又名赤鲤、玄驹、黄骥、黄骓。鲤自古视为食中珍品。《小雅?六月篇》记周宣王伐狎,狁胜后大宴诸侯:“吉甫燕喜,既多受祉,来归自镐,我行永久,饮御亲友,炰鳖脍鲤。”《诗经?衡门》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孔子家语》称,鲁昭公赐孔子鲤,适其生子,孔子为荣君之赐,便命名鲤、字伯鱼。古人对鲤鱼的珍视。
陶朱公范蠡(前473年)著《养鱼经》,是世界最早的养鱼文献。南北朝陶弘景记:“鲤为诸鱼之长,形既可爱,又能神变,乃至飞越江湖,所以仙人琴高乘之也。”俗传鲤鱼跃龙门变成龙的神话,国人童叟乃皆知。
黄河流域古时养鲤之风很盛,唐朝因皇帝姓李,与鲤同音,以法律严禁食鲤。鲤适应力强、肉多、味美、易养,仍为池塘养鱼的一种主要养殖对象。
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唐代:李中《渔父二首》“笑携赪鲤换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钓艇归来明月高”。宋祝庆夫:方池如鉴碧溶溶,锦鲤游扬逐浪中。戴叔伦《兰溪棹歌》:兰溪三月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清·朱凤翔《村处闲吟》: 竟说田家风味美,稻花落后鲤鱼肥。
西周,鱼在日常生活中据特殊地位,用以招待贵宾。之后,孟子把“鱼”与“熊掌”并列,可见鱼是较贵重食物。
第三章
宋代朱熹《诗集传》对诗经《小雅 鱼丽》评说:“此燕飨通用之乐歌。即燕飨所荐之馐,而极道其美且多,见主人礼意之勤,以优宾也。”“按仪礼,乡饮酒及燕礼,前乐既毕,皆闲歌《鱼丽》,笙《由庚》;歌《南有嘉鱼》,笙《崇丘》;歌《南山有台》,笙《由仪》,间代也,言一歌一吹也。然则此六者盖一时之诗,而皆为燕飨宾客上下通用之乐。毛公分《鱼丽》以足前什,而说者不察,遂分《鱼丽》以上为文武王诗,《嘉鱼》以下为成王诗,其失甚矣。”虽然为朱熹一家之说,足见《鱼丽》诗为鱼飨盛宴的重要性。
周文王,商王册命为西伯。崇侯虎向纣报告西伯对处死九侯的不满,西伯因此囚于羑里,直到西伯的属下进贡美女和财物后才赦免。西伯一面殷勤侍奉殷王纣,一面借口征讨叛国四处开拓领土,周势力大扩张。西伯结交诸侯,解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征服犬戎、密须。之后灭黎,克盂。崇侯虎所在的崇是当时的东方强国,在激烈的攻城战之后被周攻占。西伯在克崇后迁都到丰(今沣西新城),仁政爱民,建立一套以卿士为首的官制,健全政治机构,积聚才能贵族,为周王朝的建立打下基础。
周文王(昌)长子伯邑考先于文王而死,立姬发为太子。文王认为伐商条件已成熟,临终前嘱太子发准备伐商。武王即位以后,趁商朝主力征战在外之际,周武王率军东征,武王九年,会诸侯“盟津之誓”,出兵车300乘、士卒4.5万人、虎贲3000人,浩浩荡荡地向东进发。
二月五日,武王联军在殷都郊外牧野与纣军队决战。纣王集合十几万人与武王相抗衡,没费太大工夫,武王攻进都城朝歌。
周武王迫封建制的小邦国接受周朝的分封制,周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按照诸侯与周王室的亲疏关系而划分。周王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采取了“众建诸侯、裂土为民”的分封制。
据荀子说,周初分封了七十一国,姬姓之国共有五十三个,占大部分。
鱼另一个重要价值是用以祭祀。祭祀祖宗神明是西周王室中重要的必要的仪式。
美好漆水和沮水,多种鱼类在栖息。有那鳣鱼和鲔鱼,还有鲦鲿和鰋鲤。用来祭祀献祖先,求得福祉永绵延。
《周颂·潜》是专用鱼类为供品的祭祀诗,也是记述春祭供鱼盛况的乐歌。《毛诗序》云:“《潜》,季冬荐鱼,春献鲔也。”关于鱼的品种,孔疏的解释是:“冬则众鱼皆可荐,故总称鱼;春唯献鲔而已,故特言鲔。
从诗中“潜有多鱼”写的鱼的数量之多、“有鳣有鲔,鲦鲿鰋鲤”品种之繁。祭祀诗离不开歌功颂德,《周颂·潜》明写了对漆、沮二水风景资源的歌颂,对周先辈功德的歌颂则潜藏于字里行间,如同“潜”的设置,荡漾着透出涟漪的韵味。
天子的宗庙,祭祀自始祖以来的历代祖先,是国之规模最大、地位最高的祭祀祖先场所,称为“太庙”。历代祖先,以始祖为中心,按昭穆排列,顺序列位,天子才享有祭祀列祖列宗的特权。
祭祀分春祀和冬祀二次,其中都要用到鱼。《月令》记:“季冬命渔师始渔,天子亲往,乃尝鱼,先荐寝庙;季春荐鲔于寝庙。”进入冬季的第三个月,师渔下令开始捕鱼。捕获的鱼,进献给天子周王。周王亲自前往祭祀祖宗,先将鱼奉献给祖上,再尝鱼。每年的季春的祭祀,则由周王将鲟鱼祭献宗庙。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祈求福佑的祭祀。颂诗中,最后一句“鱼”与“余”谐音。时至今日,广泛流传的“年年有鱼(余)”,与《周颂·潜》所描写的祭祀一脉相承。《周颂·潜》祭祀所祈之福就是“余”。
祭祀之后,大宴诸侯臣工,于是盛宴开启,于是《鱼丽》诗赞宴享。
周礼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名目繁多,有吉礼、嘉礼、凶礼、宾礼、军礼等,用以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
周礼规定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肉食种类:王九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诸侯七鼎(牛、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猪肉)、卿大夫五鼎(羊、乳猪、干鱼、干肉、牲肚)、士三鼎(乳猪、干鱼、干肉)。可见,鲜鱼作为九鼎王饮宴列鼎的数量和鼎内的种类,鲜鱼饮宴是最高礼仪。
周天子通过九鼎之宴,昭告自己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天下宗主身份,宴会分封给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人新旧诸侯,诸侯国的国君,彰显最高的权力。
周代进入农业社会,农业相当的发展,广兴耕稼,猎鱼蓄鱼鱼为王室祭祀最高礼仪用品,也是王室宴客美味佳肴。“潜有多鱼”“以享以祀”。
西周时期,鱼为美食,渔业发达。商业也发达,有专门从事贸易活动的商人。与渔相关的海贝、海蚌和占卜用的龟甲等,都是从远方贡物或交换品。海贝也作为货币,以朋为单位计算。舟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和先进生产力的象征。
从《鱼丽》诗盛赞宴享、气氛欢乐,赞美酒肴,歌颂年丰物阜。诗以“鱼丽”起兴写鱼“有鲿有鲨”、“有鲂有鳢”、“有鰋有鲤”,品种众多,精心分列,赞宴会盛况情景。“物其多矣,维其嘉矣”,“物其旨矣,维其偕矣”,“物其有矣,维其时矣”。赞美大自然的赐予,赞美燕飨欢乐,丰年生活享有,时人富裕。
朱熹《诗集传》云:“此燕飨通用之乐歌。即燕飨所荐之馐,而极道其美且多,见主人礼意之勤,以优宾也。或曰赋也。”按朱熹“《鱼丽》为燕飨上下通用之乐”说,《鱼丽》已从周王朝的国宴雅乐走向社会大众,食鱼也从王室盛宴走向民间普通消费。
《诗经》有许多西周时期的作品。有采自民间的民歌,如《豳风·七月》之类;有用于朝廷庙堂雅颂,如《大雅·烝民》,为周宣王时尹吉甫作。诗歌或反映社会状况,或描写历史事迹,或对朝政颂扬及讽刺。正是:兴正礼乐,度制于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3300年前的周王朝的鱼飨国宴逝去了,但歌颂鱼飨美食的《鱼丽》依然在《诗经》中留篇,传颂至今,以致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