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的快乐是在满足欲望和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获得的,也是有企图的,无常的和随因缘变化的,这些快乐满足了自我的存在感。“法喜”是从清净心里面生的,不是受外面五欲六尘的刺激而获得的,是持久的,稳定的。
在学习并实践的过程当中,学着学着,就会尝到其中的味道,内心充满欢喜,这叫法味。为什么欢喜呢?因为你会感觉豁然开朗了,以前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以前不懂得,现在懂了,把事物看得更透彻了,看得更清楚了。打个比方,就好像小学生,刚从老师那学了一些知识,她就会很开心,回家就讲给父母听,感觉自己长本事了,很有成就感,这就有点法喜的意思。
这个法喜,孔子得到了,颜回也得到了。《论语》的第一句话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喜悦,不是快乐,这是从内心里面生出来的。从古圣先贤那里学到东西,然后落实在生活实践当中,内心里面就充满喜悦,所以说孔子得到了。
再看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么艰苦的生活,为什么颜回还那么开心呢?因为他也尝到法喜的味道了,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最听话的学生,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干,所以他很快就契入境界了,常生欢喜心,法喜充满,至于生活是好是坏,那个跟法喜比起来,实在差远了,当然他就不会在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