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忤合第六>:化转环属,因事为制
(2011-09-25 01:46:50)
标签:
鬼谷子华阳夫人事物关系吕不韦文化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忤合》这一篇其内容并不容易了解。忤是抵触、背离的意思。合与忤相对应,是相符、相合的意思。字义并不难懂。问题是,这个忤合是指什么说呢?
在《飞箝》一篇里,鬼谷子讲“立势而制事”。所谓立势而制事,即通过调动或改变事物相关各方面之关系,以树立一可籍用之势,从而达到把握或控制事态的发展之目的。那么如何调动或改变事物相关的各方面关系,以使之成为一种可借用之势呢?这就牵涉到忤合问题。
忤合,即是指事物之相关因素而言。概言之,成功或成就一事物之关系因素,为合。反之,则为忤。当然相关因素间也有忤合关系,也会影响到一事物的成功或成就。但这是下一层次之忤合。处理好这些忤合关系,才能“立势”。《忤合》一篇的主要旨趣,即是探讨这些关系因素的忤合原理,及如何组织或转化这些关系因素,使其成为达成事物所需要的忤合。故其文曰:“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近代研究者多从游说之士和君主的关系着眼,以为这一篇是说君臣间的离合去就问题。这和陶弘景的注解好像有些相应。陶注云:“大道既隐,正道不得坦然而行,故将合于此,必忤于彼,令其不疑,然后可行其意,即伊、吕之去就是也。”
依陶注,似乎也是说忤合是君臣去就问题。其实不然。盖古人写文作注,与今人不同。古人写一事,并非真为一事,而是通过写这一事,以明一理。此一理既明,则万事皆可赅尽。我们现在若按实了,以为他真只对这一事而言,则必为这一事所弊,非是也。故君臣去就一事虽可应之于忤合,而忤合不必定然的仅指此君臣去就一事。我们以君臣关系读这一篇时,会感到有许多地方不能相应或牵强,原因即此。
如此说来,以君臣关系之离合去就说忤合,也非全无道理。我们仍可顺其思路,由君臣离合去就之道,翻上来,去把握忤合之道。只是这其中曲折太多,过费周章。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
趋合倍反,即指与事物相关联的各因素而言。成就一事物,是各种条件因素相作用的结果。其中帮助达成者为趋合,阻滞妨碍者为倍反。这里“倍”字通“背”。趋和背,代表一种方向性,都有趋向、趋势的意思。所有这些趋合的、倍反的因素,放在一起,能不能成就一事物呢?这需要好好的算计一下。所以鬼谷子说:“凡趋合背反,计有适合”。这里的“计”,是计算、计量的计,不是计谋、计策的计。计谋、计策当然也要适合事物各种关系因素的趋合背反,但放在这里说,泛泛而无意义。而计算、计量的意思,正好和前面讲的“度权量能”相呼应。这样“计有适合”指度权量能而言,则什么样的计谋才是适合的,便落在了实处,非泛泛之言。所以这里“计”不能当计谋讲。当计谋讲,等于鬼谷子说了一句废话。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这是一个大原则。我们学习忤合之道的目的,就是利用或转化这些忤合关系,使他们合起来,成为一种推动事物发展的“势”,以和我们要成就的事功相适合。
事物之各关系因素,为什么可以利用和转化呢?它的根据是什么呢?这后面一定有一个道理,或者说是一个原理。下面鬼谷子说:“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就是这个原理。
这个原理不是很容易理解。我们先看“化转环属”。环属的意思就是连环相属。这是对事物的存在形态、存在方式方面的一种描述。一事物与其各关系因素,以及各关系因素之间,都存在这种连环相属的关系。因为这些关系是连环相属的,所以这些关系才可以化转。我们看历史上那个商人吕不韦是怎么变成秦国的丞相、始皇帝的仲父的呢?一个商人即使是一个大商人,在那个时代地位也是很卑贱的,他和当时的秦昭王不沾边,和当时的太子安国君也不沾边,甚至和安国君的正夫人华阳夫人也扯不上关系。那这个吕不韦是怎么运作的呢?他去邯郸做买卖,遇到了在赵国做人质的秦昭王孙子楚。这个子楚是“秦诸庶孽孙”,在赵国并不受礼遇,生活困顿潦倒,很不得意。吕不韦见后,以他天才的生意眼光,马上意识到这个人奇货可居。他认为可以利用这个子楚做一宗大买卖。于是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说动了华阳夫人,并由华阳夫人说服了安国君,确立异人为嫡嗣。这样,这个商人吕不韦就和秦太子、秦王乃至整个秦帝国的命运,都扯上了关系。
“各有形势”是什么意思呢?事物之各相关因素,都有各自的形与势。这里“形”是个数量概念,大小强弱多寡等等都属于形的范畴;“势”指趋势和方向。这种不同的形与势,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忤合关系,同时也决定了一事物之所以是如此这般,而不是如彼那般。那么我们所说的“利用或转化事物各关系因素的忤合关系”,就是要改变构成这些忤合关系的形与势。
“反覆相求,因事为制”。反覆相求,求什么呢?求一个与所需忤合关系相适合的形与势。因事为制,是对所求的一个限定。即是说所求要与事相应,以事之实为根据。
“因事为制”背后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所求不要以你的情绪意愿为根据。但事实上,我们常常都是根据个人的情绪和意愿来处理事务。要知道,情绪和意愿是个人对事物的纯主观的倾向反应,是靠不住的。
鬼谷子的这个忤合原理,是忤合关系可以利用和转化的根据。假定我们把鬼谷子的学问作为一个智慧系统看,它必须有这样一个根据。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根据,那他讲“趋合背反,计有适合”,凭什么来“计”呢?其适合不适合,也就没有必然性。能不能凭它成就事功,也没有必然性,只能靠运气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