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内楗第三>:君臣上下之事
(2011-01-06 05:32:32)
标签:
鬼谷子秦国捭阖门闩秦王文化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这一篇叫《内楗》,何谓内楗?内楗就是事物之所以成为其自己、之所以变化、之所以向此变化而不向彼变化的那个根本依据。
鬼谷子的这套学问的核心是捭阖。捭阖是个比喻性的说法,鬼谷子把万事万物的变化形容为捭阖。就像有一道门,你可以把它打开,也可以把它闭合。这就是我们在第一篇里讲到的“守司其门户”和“关之以捭阖,制之以出入”的意思。
我们可以顺着第一篇所说捭阖的意思,来理解什么叫“内楗”。捭阖是就着门的比喻说,那么你如何保证这道门,在你需要打开时就可以打开,在你需要关闭时就能够关闭呢?这里有个关键,就是在门里边要放一个门闩。这个门闩,就是内楗。楗这个字的本义,就是门闩。有了这个门闩,你需要打开门时,就把这个门闩拔掉;需要关闭的时候,还可以把这个门闩插上。
为了让我们明白内楗的涵义,鬼谷子以君臣上下之事为例,为我们做了一个说明。鬼谷子说:“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以君臣或上下级关系为例,鬼谷子指出三种现象:
一是“远而亲,近而疏”。这种现象最为常见。两个人或是亲属关系,或是同学朋友的关系,本是很亲近的,但一有了上下级的差别,有时候反倒不如没有这层关系的人更亲近。
二是“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愿意来为之效力的人,不能被信用;而对不来效力或已经离开的人,反倒求之若渴。像苏秦,开始他是准备效力秦国的,但秦王不能信用他。等他说动了赵、燕等国,合纵抗秦的局面已经形成,秦王又很后悔当初没有留住苏秦。
三是“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这是说,对每天都能看到的身边人的意见,不肯接受,但对远处见不到的人,却朝思暮想。这话有点“远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意思。这在历史上和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不乏实例。比如,我们现在的一些企业领袖都感到人才缺乏,到处挖人才墙角,但对自己企业里的能人却视而不见,结果或是造成人才浪费,或是人才被别人挖走而不自知。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你说是因为利益相关,但很多时候并没有多少利益关系。你说是因为心理情感的原因,其实很多时候和心理情感的关系也不大。这些现象如果用西方社会学、心理学做解释,是根本就解释不了的。所以说,我们中国古人很伟大,鬼谷子只用两个字就解释清楚了,他说这里边有个“内楗”。这些现象的内楗具体是什么,鬼谷子在后边都有说明。时代在前进,我们也许比古人拥有更多的知识,但论智慧,我们不一定比古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