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子·天运篇》“咸池之乐”章浅说

(2010-12-15 00:02:50)
标签:

庄子

洞庭

北门

咸池

天运

文化

分类: 庄子浅说
“天运”者,万物无心而自运也。这里说万物,实际上是抛开了人。因为人是有心而运的。有心,就是运动加入了自己的意志。人因有自己意志,所以其运(作为)可以和天运和,也可能不和。而所谓天运,即是道运,是道的作用,所以人不应该违背天运。这是天运一篇的主体思想。这在第一章中,庄子表述的是比较明确的。


“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邪?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有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巫咸祒曰:“来!吾语女。天有六极五常,帝王顺之则治,逆之则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备,监照下土,天下戴之,此谓上皇。”


开篇发15问,即是说明万物自运的道理。这个道理由天往下落,落到人道人事上,就是“顺之则治,逆之则凶”。所以,这一篇的主题仍是讲如何无为以治事。

欲无为以治事,就要“顺之”。顺之逆之,都是对着天运说。如何是顺之?如何是逆之?我们可以从第二章庄子讲仁孝来了解。

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庄子曰:“虎狼,仁也。”曰:“何谓也?”庄子曰:“父子相亲,何为不仁?”曰:“请问至仁。”庄子曰:“至仁无亲。”
大宰曰:“荡闻之,无亲则不爱,不爱则不孝。谓至仁不孝,可乎?”
庄子曰:“不然。夫至仁尚矣,孝固不足以言之。此非过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夫南行者至于郢,北面而不见冥山,是何也?则去之远也。故曰: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忘亲易,使亲忘我难;使亲忘我易,兼忘天下难;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难。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夫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故曰,至贵,国爵并焉;至富,国财并焉;至愿,名誉并焉。是以道不渝。”

庄子说仁性,连虎狼都有,但虎狼之仁算不得大仁、至仁。因为虎狼的仁只在父子关系时有效。所以庄子说“至仁无亲”。庄子说无亲,并不是不亲,因为不亲则不孝。“夫德遗尧舜而不为也,利泽施于万世,天下莫知也,岂直大息而言仁孝乎哉?”实际庄子“至仁”这个概念里已经涵盖了亲孝,并不是说你可以不亲不孝。
庄子说:“孝悌仁义,忠信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不足多也。”这里庄子反对把仁义当成一个外在的标准。当成外在的标准,就不是顺之了。为什么当成外在的标准就不是“顺之”呢?,这个那兄的一个帖子里说的很透彻。那兄解释“德冒”这个概念的时候说“人们就会因为你露出展示的德行,而舍己逐彼,这样,人人就失去了各正性命之情的本道,而竟相争逐他人所展示的德行。”说的非常好。标榜仁义确有这样的弊害。所以庄子说:“不足多也。”

 


北门成问于黄帝曰(1):“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2),吾始闻之惧,复闻之怠(3),卒闻之而惑(4);荡荡默默(5),乃不自得(6)。”
帝曰:“汝殆其然哉(7)!吾奏之以人(8),徵之以天(9),行之以礼义,建之以大清(10)。夫至乐者(11),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12),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物(130。四时迭起,万物循生;一盛一衰(140,文武伦经(15);一清一浊(16),阴阳调和,流光其声;蛰虫始作(17),吾惊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18);所常无穷(19),而一不可待(20)。汝故惧也。

咸池是日落之地。太阳沐浴的地方。我们从这个意思去推测:日暮十分,霓裳漫天,似一群神女在水中漫舞。这和黄帝弹奏此曲的地点——洞庭之野很相和。黄帝的演奏把北门成带到了这样一个境界。但北门成的反应却是“始闻之惧”。
北门成为什么对这样的境界感到害怕呢?
“其卒无尾,其始无首;一死一生,一偾一起;所常无穷,而一不可待”。
不可待,就是没有了依旁。这个境界北门成从未体验过。我们人间世界,都是有所依傍而存在的。脚站在地上心理才塌实,有父母才有儿子女儿,这都是有依傍。北门成突然置身于这样的境界,自然很恐惧。

黄帝和北门成初奏初闻,这一节文字,并不是对“咸池”内容的描绘。它写的是“咸池”这个曲子,所体现出的道。换句话说,这节文字不是写的景象,而是写的境界。这个境界是一个无所依傍的存在。同样,后两节,复奏复闻,三奏三闻,也是这样。这是从大道的高度来审美音乐。
这么美妙的乐曲,北门成初闻之而感到惊惧。因为北门成这时还是在用感官之知,去感受它。这时候,北门成是北门成,咸池之乐是咸池之乐。所谓曲高和寡,北门成不能与咸池和也。

黄帝见北门于所奏不和,故复奏之。这一乐章,似乎可能与现在所说的“变奏曲”相似。主旋律没变,但围绕着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增加了许多变化。看来黄帝时代的演奏和现代不同,演奏与欣赏是互动的。是不是,我并不懂。我们还是回到“天运”的主旋律上说。


“吾又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21)。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22),不主故常;、(23);涂郤守神(24),以物为量。其声挥绰(25),其名高明。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纪(26)。吾止之于有穷(27),流之于无止(28)。予欲虑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傥然立于四虚之道(29),倚于槁梧而吟(30)。目知穷乎所欲见(31),力屈乎所欲逐(32),吾既不及已夫!形充空虚,乃至委蛇(33)。汝委蛇,故怠。

这节文字,上面那兄已经作了逐句的译解。这个译解我仔细看过,虽然有点诘屈熬牙,但意思还是清楚明白的。大可参考。
那么这一节的复奏和上一节的初奏,变化在哪里呢?我试举一二。
一在不主故常,故常是什么呢?“奏之以阴阳之和,烛之以日月之明”,这个就是故常。这个和初奏中的“调理四时,太和万物。阴阳调和,流光其声”,意境是一样的。其变在于“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变化齐一”。
二在以物为量。何为以物为量?那兄的译释是很准确的。“以物为量,就是不主,随物如何自量,使其自化。反过来说以量为物,就是以你的标准,去改变物的本态,是不好的,所以这个乐曲因循物性,以物为量”。

不主故常,非离常,更非无常。以物为量,非物化,更非屈就下流。
不主故常,故道可范围天地而不过。以物为量,故道可曲成万物而不遗。
我们说道的“化用”,必由其不主故常,必由其以物为量,而方显。
所以,并不存在一个离开天地万物而挂空的“道”。

黄帝此“不主故常”、“以物为量”之咸池,必是对着北门之所惊惧而奏的。黄帝如何以音乐“化”掉北门之惧呢?方法就是两个字“委蛇”。-----“形充空虚,乃至委蛇。汝委蛇,故怠”。
这个委蛇实际上包涵着两个方面:
一是从北门这里说,北门是随其韵律与之委蛇,也就是与道委蛇。
二是从黄帝咸池至乐说,这是道因物而与之委蛇。也就是与物委蛇。
黄帝再奏, “其声能短能长,能柔能刚”、“ 在谷满谷,在阬满阬”、“ 止之于有穷,流之于无止”。这是与物委蛇。
北门再闻,“傥然立于四虚之道”、“ 形充空虚”,逐渐与道相和,这是与道委蛇。
道与物两相委蛇,如水之因物赋形,止之于有穷而流之于无止。北门惊惧之心故有所消怠。


然委蛇之境,还不是至境。这里还有个能听的北门,与所听的咸池之分别。有个能所相待,就是还未达物我双谴的境界。用庄子在《庚桑楚》的话说,尚在“冰释冻解”的阶段。我觉得这里若以“冰释冻解”四字,释“怠”字,似更确切。
黄帝见北门之惧,已如冰释冻解,故为之三奏而更化之。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声(34),调之以自然之命(35)。故若混逐丛生(36),林乐而无形;布挥而不曳(37),幽昏而无声。动于无方(38),居于窈冥(39);或谓之死,或谓之生,或谓之实,或谓之荣(40);行流散徙,不主常声(41)。世疑之,稽于圣人(42)。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43)。天机不张而五官皆备(44),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45)。故有焱氏为之颂曰(46):‘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47)。汝欲听之而无接焉(48),而故惑也。

这个第三乐章,变化又在哪里呢?在于“无怠之声”与“自然之命”。

北门之惧,已如冰释冻解,但这里还有个作为释解的“咸池”,和一个所释解的北门所惧。黄帝三奏,将这个对待一起消掉,也就是把释解的“咸池”和所释解的北门一起消掉。这就叫“无怠之声”。
消掉这个能所相对待,北门和“咸池”就相即相融,无二无别。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之境。下面几句话,就是对这个境界的描述,所谓“生死一如,动静不二”,一律平齐。这就是庄子的“自然之命”。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说,黄帝是“达情而遂于命“。达于情,即通达世间万事万物之情,遂于命,即随顺自然之命。这恰和上面“顺之则治,逆之则凶”相呼应。
这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咸池”章。北门由惧而怠,再由怠而惑的这个过程,就是黄帝以咸池之乐“道化”的过程,就是“顺之则治”的过程,也就是这一篇的主题“天运”的过程。

从这个路数,我们再看下边关于孔子的几章,我们才能顺畅的理解庄子为什么说“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才能顺畅的理解什么是“天之戮民”,才能明白“怨恩取與諫教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無所湮者為能用之”,才能明白孔子说的“不與化為人,安能化人”。
我们常说道家庄子是清泠的智慧。清泠,不是冷冰冰。由“天运”这一篇,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出庄子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