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十二篇<捭阖第一> : 无为以牧之
(2010-11-10 22:14:22)
标签:
张仪齐国楚怀王楚王捭阖杂谈 |
分类: 鬼谷十二篇通解 |
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这是说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去把握阴阳关系。一切事物,都处在一定的关系当中。第一是要“审察其所先后”,仔细考察这些关系的的先后次序,看得不得时。得不得时,从大处说是历史的运会,从小处说是个人的际遇、时运。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只有像战国那样的时代,苏秦、张仪这样的人才能纵横捭阖;也只有像秦末那样的时代,才会有刘邦、项羽这样的人物出来。历史的运会、个人的际遇时运,这是外在的,个人无从选择,也没办法改变。所以人在失意的时候,容易感叹时运不济,其实,这时候最该反思一下,自己的事业取向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与时相背。我们中国的文化最讲究一个“时”字,讲究“天时”、“时机”。讲天时,就要顺应,不能违背。讲时机,就要做事正当其时,早一步晚一步都不行,要有个先后次序。
第二要“度权量能”。度、量,这里是测度、考量的意思。权,这里不做权谋讲,权的本义秤锤,它的作用是称量物体的轻重。这句话的意思,是仔细考量事物相关各方面的势力和能量。上面“审察其所先后”讲历史的运会、个人的际遇,是纵着说。“度权量能”是横着说,是讲跟社会的关系,不是讲个人的心智和才能。个人的心智和才能属于下面讲的“伎巧短长”。
我们看《隆中对》里诸葛亮分析曹操和孙权这段话: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说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这是“度权”;“此诚不可与争锋”是“量能”。说孙权“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是“度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是“量能”。
初读鬼谷子,一般会把“度权量能”简单的看做识人用人的方法,而不知道度权量能是鬼谷子分析阴阳关系的一个大原则。这是大智小用。这个原则如何运用?我们可以从一些历史人物的去就上去体会。比如秦汉相争之际,陈平、韩信原来都是项羽这边的人,后来都跑到刘邦那边。这一去一就,就显出他们“度权量能”的工夫来。
第三要“校其伎巧短长”。这是讲对个人的心智才能进行考察。但考察的目的仍然不是为了如何使用人,而是要放到事物的阴阳关系中,去考察事物变化的趋向。如何能从个人的心智才能,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呢?这要看个人的心智才能和他所做的事业相当不相当。拿项羽来说,他要做一个将军,应该说其勇有余;若做一个统帅,则明显的心智不足。楚汉相争,争的是天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对有功封爵的人印剜完了又舍不得给,这样的气度又怎么能当得起天下呢?
“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这三句话是承接着上边“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而说的。是把握阴阳变化、阴阳关系的三个原则。这三个原则是从哪来的?这还要看《易经》。《易经》讲天地人三才,这三个原则就是从三才来的。《易经》八卦是三爻卦,孔子作《易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为什么八卦可以定吉凶?因为八卦的三爻代表了天地人。天、地、人,就是三才。我们中国人对于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是从这三方面去看待的。“审察其所先后”是从“天”说,“天之道,阴与阳”。我们要积极的顺应天道,处世立志方面要符合历史的潮流。“度权量能”,是从“地”说,“地之道,柔与刚”要我们分清事物的横向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校其伎巧短长”是从“人”说,“人之道,仁与义”,历史是人创造的,对我们人类而言,天道地道无非人道,所以人要自强,特别是处在领导阶层的人更要自强,要不断的发展自己的心智和才能。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捭阖在鬼谷子这里是一个象征性的说法,代表了人的一切行动、行为。所以鬼谷子的这套学问,也被称作捭阖之道。捭阖是顺着阴阳讲,捭的本义是打开,属阳性;阖的本义是封闭,属阴性。偏阳性的行为即可称为捭,偏阴性的行为则可称作阖。鬼谷子这里说“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这些对世间事物的应对之法,都可称作捭阖。捭阖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捭中有阖,有时阖中有捭;有时明捭暗阖,有时暗捭明阖;有时在此看来是捭,在彼看来却是阖。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捭阖两个字,就不要做拘泥的理解。
鬼谷子的捭阖之道,是应世处事之道。捭阖的对象是人事,所以鬼谷子认为捭阖要从了解人、研究人来入手。
人是有差别的。“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贤、不肖”,是说有的人比较有才,有的人则比较平庸,这是才能上的差别。“智、愚”,是说有的人头脑比较灵活,有的人就比较愚笨,这是是智力上的差别。“勇、怯”是勇敢和怯懦,属于性格上的差别。“仁、义”,是说有的人比较仁慈,有的人重信义,还有的人即不仁也不义,这是心地上的差别.
人在才能、智力、性格、心地上的这些差别是现实的,有这些差别,就可以捭阖。鬼谷子教我们,要了解研究人与人之间的这些差别,利用这些差别进行捭阖,就可以做到“无为以牧之”,就可以“命物”、成事。
战国时代,苏秦联合六国抗秦,如果六国在才智、信义上没有差别,那么六国合纵的联盟就不会瓦解。实际上秦国的连横政策,正是利用了六国君主在才智信义等方面的差别而取得了成功。我们看张仪是怎么说服楚国背叛齐楚联盟的。
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臣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月:“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必大伤。”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战国策)
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张仪见了楚怀王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情愿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今河南淅川县西南)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
楚怀王信以为真。他拒绝了陈轸的忠告,一面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六百里的土地。
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张仪称病不见。楚怀王见接收土地使者迟迟不回来, 以为是张仪责怪楚国同齐国断交不彻底。于是,
他专门挑选了一些勇士, 到齐国去辱骂齐王。齐王勃然大怒, 就与楚国彻底断绝了关系。张仪听到齐、楚彻底断交的消息,
病也好了。
楚使见到张仪后,想不到张仪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这时候,
楚怀王才知道自己上了张仪的当。
张仪之所以能将楚怀王玩弄在股掌之间,说服一国之君就象哄小孩一样,关键在于他已经揣摩到楚怀王的贪欲、眼光、意志及智力的多寡和大小了。楚怀王不知道张仪分化瓦解之计,自剪羽翼和自弃依靠,真是利令智昏!至此,秦国通过离间齐楚两国,实行远交近攻的连横策略,使六国联盟彻底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