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开始爆火
(2022-09-15 16:41:30)
标签:
财经杂谈商业模式销售市场美食 |
分类: 商业经营 |
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预制菜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产品。按照行业的说法,预制菜又称3R食品(Ready
to cook,ready to heat,ready to
eat),即烹饪后食用,加热食用以及开袋即食。诸如方便面、罐头、火腿肠、饼干等即食食品,都属于预制菜范畴。虽然长期被贴上“含有防腐剂”“垃圾食品”的标签,即食食品并没有淡出历史舞台,而是改头换面以速食米饭、火锅、快手菜、盆菜等形式出现。如今,它们还有了一个新名号——预制菜。
虽然有人说预制菜不过是一种更高级的方便面,既不好吃,又没有烟火气。但每天靠着外卖度日的年轻人已经习惯把超市里配好的预制菜在微波炉中加热,当成自己做好的饭菜。上班太累,下班回家又懒得做饭,经常点外卖,现在已经不知道该吃什么了,预制菜提前做好,在家加热,10分钟就能做好一桌菜,而且还挺有仪式感,所以白领们解决温饱的方式又要被预制菜改变了。
眼下,疫情还未真正褪去,在懒宅经济、单身经济和消费升级等一系列概念加持下,市场对预制菜更是有了快速增长的预期。对于消费端的变化,资本和企业的嗅觉也很敏锐——“预制菜第一股”味知香(605089.SH)在去年4月登陆A股;银食、珍味小梅园、三餐有料等新兴预制菜品牌获得千万元级融资;盒马、思念、海底捞、西贝莜面村等餐饮零售品牌也早早推出了预制菜产品;就连瑞幸的创始人陆正耀最近也想要分食预制菜的蛋糕……从瑞幸的漩涡中抽身的陆正耀,在创办趣小面(现已更名趣巴渝)后,重新起家做了个to
B的生意——杀入了万亿预制菜赛道。
据了解已有多名舌尖工坊的工作人员开始在朋友圈、抖音等社交平台发布招募合作伙伴的信息,称舌尖工坊是由打造过瑞幸咖啡的团队孵化出来的最新项目,迎合当下最热的预制菜风口,要让消费者“20分钟实现一桌满汉全席”。根据舌尖工坊官方的介绍显示,舌尖工坊通过原产地采购第一手新鲜原材料,加工成半成品,急冻或冷藏储存,冷链运输至零售终端,客户购买后,采用传统厨具或者新型厨具简单烹制,即可成为一道美食。
据项目说明书显示,舌尖工坊主要售卖预制食材(半成品菜)和速烹菜(解冻加热)两类产品,加盟者可以根据自身门店类型选择进货类目。因投资成本低,吸引了不少人前来咨询。舌尖工坊称:在2022年的初期目标是,发展3000个门店。一位在舌尖科技负责招商加盟的员工仅仅在1月4日开工第一天就签署了30份合作意向;舌尖工坊现在也推出独立的APP,将会也会同时上线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支持到家业务。
对于长期处于被外卖投喂的年轻人来说,就是鸡肋一般的存在。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大部分都是能点外卖绝不动手的类似,买预制菜回去,还要加工、翻炒,事后还要洗厨具,这太“麻烦”了。
送餐速度越来越快的外卖APP上动一动手指,30分钟左右就能吃到的方式,是目前年轻人认为比较好的就餐选择。
另一方面,对于年长的人来说,这类人群是基本不会买的。这些冻品食材的新鲜程度远比不上菜市场现买的食材,退一万来说,即便因工作忙而没时间去菜市场,他们还可以在各大生鲜电商平台上买菜。
按照不少生产商的说法,预制菜有“三高一低”的优势:出餐速度更快,为餐厅节约人工、租金成本;相比自制,预制菜品标准化程度高,出品更稳定;食品安全程度更高;规模化采购使食材成本更低。越来越多的玩家涌入,也撑起了预制菜这个餐饮行业的蓝海市场。
预制菜是近五年食品加工行业中发展最快的子行业之一,由B端延伸至C端消费者,由一线城市延伸至二三线乃至下线城市的树形发展路径。目前行业规模超2000亿元,预计未来5年预制菜行业复合增长率为15%,至2026年规模超4000亿元。目前,预制菜相关企业超过7万家,近5年有大量市场参与者涌入。预制菜先是以to
B,也就是企业团餐的形式出现,主要通过走量盈利,但净利非常低,大约为3%。预制菜的B端渠道是一个红海市场,要拼客户资源,而C端的模式比较小,参考的是日本R2C模式(预制菜模式),有着一定的机遇。
在预制菜赛道中,早已有选手跑出来,如“预制菜第一股”味之香、国联水产(300094.SZ)等多家上市公司。还吸引了“跨界选手”湖南商超龙头步步高宣布与海底捞旗下的餐饮食材B2B公司蜀海供应链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净菜、预制菜工厂场景优化合作、前置仓物流的合作、商品联合采购。公司已有大师菜(净配菜)在经营;预制熟化产品有寿司、饭团、盒饭、卤菜、面点类产品,包装的单一菜品和聪厨、彭记坊等在联合生产。临近春节,预制菜受到资本极力追捧。1月13日,在三大指数收绿的情况下,预制菜概念股依然逆势大涨。
疫情的发生,对预制菜这类半成品食品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居家隔离等场景让消费者体验到了这一产品品类。在过去一两年,预制菜在消费者层面有了广泛的渗透。”昱夏表示,在疫情期间,包括盒马在内的诸多平台,预制菜等半成品食品的销售额都出现迅速的增长。“可能是百分之百,也可能是200%、300%的增长”。
相比菜系单一、原材料种类少、烹饪方式简单的西式菜肴,中餐派系众多,口味差异大,且工艺、流程复杂,导致研发成本高、口味还原度低,能够做成预制菜且拥有较高市场接受度的单品有限。目前,市场上较为知名的预制菜企业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米面、火锅、烧烤、水煮菜等品类。相比西餐,中餐制作更为复杂,八大风格各异的菜系、南北差异的存在将使国内预制菜工业化难度更高。现有的标准化、工业化的预制菜,还是缺少情怀和烟火气。目前,国内的预制菜品牌基本没有产品壁垒,口味略有差异,同时市面上预制菜品牌如功夫菜、珍味小梅园、三餐有料、味捷等都还没到盈利期。
预制菜发展盲点,一是供应链跟不上,二是同质化比较严重,需要拼渠道和品牌能力,不能只做线上电商,还要做直播、线下超市布局。运输、渠道等成本是造成预制菜价格居高不下的一大原因。做C端物流成本在20元左右,再去掉抖音快手等销售平台的分成,有近40%的利润被蚕食,产品的定价只能越来越高。预制菜未来还是应该从B端转向C端,特别是灵活定制化的预制菜。这样才有机会把用户需要的食材、菜品通过集约化的方式预先处理、包装和配送,进一步压缩成本,提高毛利。
前一篇:新品类是品牌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