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治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圣人孔子对人生阶段的划分,影响了中国上下几千年很多有远大抱负的人,但是我们能真正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吗?
曾经的一位万象公司的老同事来找我谈及他个人发展问题,一开口,就说他自己这辈子只能碌碌无为下去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言道,从事收藏品行业也十多年了,今年三十七岁,无房无车无地位,又面临家庭、生活、职业等等多种压力,所以想该认命了,这辈子就这样过吧!工作就纯粹当成是一个谋生的工具吧!
我想他这可能是攀比的心理在做祟,因为他进入万象公司的时间比钟葱和我都还早一年,在他看来,论智力和敬业,就算比不上钟葱至少也不会比我差,看到我现在日子过的都这么好,而他始终在原地踏步走,所以言语中处处流露出这些全是命的定调,我想这可能源于他短浅的目光和偏狭的心理。其实每个人现实的遭遇和命运都难以预料,也难以把握,人生旅程不确定因素多多,任何可能性都会发生,任何意外都是可能的。在这个意义上,虽然我们有充分理由说:人生无常。既然人生无常,但对于有些人而言,一旦他遭到挫折,或是处于不利地位,他必然就会悲观、失望、抱怨,过早地认定“三十知天命”,而放松自己的要求,放弃自己的目标。
一个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因为努力最终化为泡影也是完全可能的。遥想这位同事的当年,以前的激情早已荡然无存,仅有的只是沧桑与认命,通过交谈我发现他之所以会这样,主要原因是他没有一个良好的人生规划!
没有人生规划,就好比大海里没有航标的船一样,就算你再优秀,你也到达不了彼岸。通俗的说,有人生规划的人,是知道自己要什么?没有人生规划的人,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此,所谓“知天命”,肯定不是消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因为一个宿命论者、一个悲观主义者同样可以接受命运的安排。
“三十而立”,几乎每个人到了而立之年,都会问问自己,我立起来了吗?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要有车,有房,或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其实人生有生理年龄,有心理年龄,有社会年龄。为此,我想说,对于我这位“三十知天命”的原同事,希望他能尽快走出“三十知天命”的困局,更要走出“三十而立”的困局,坚持自己坚持的道路,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会赢得未来与希望!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借这句话与大家共勉:时间像江河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空留悲伤、后悔。人生积时为日,积日为月,积月为年,看似长久。年少的时候盼望着长大,常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来日方长。其实,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任其蹉跎,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甘暴弃,终于要后悔也来不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