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iddle/542d3f14gc7a7b2630ebf&690
这是修复完毕的牌匾照片
邵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三位的大姓,人口约二百九十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24%。邵姓字派辈分,邵姓每个堂号都有自己的辈份字派,每个字代表一辈,有1字组成,二十字组成,四十字组成,以安乐堂为例:“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明珠光先照,彩羽翼复成。”此二十字为邵雍三十世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文学所立。二十字用尽后用“安定修鸿业,宗功永克昌。家齐为忠孝,仁厚本诚良”。此二十字为邵雍三十四代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邵启运所题。四十字,周而复始。
从小就记住了“文景贞元会,性理世泽长
明珠光先照,福禄保平安”。后来,大约是2006年,重新修订家谱,我在齐鲁石化干高工的爷爷辈的邵法善老人专程到河南去求证,这次将“福禄保平安”改成了“彩羽翼复成”。
我们寿光老家的老祖宗邵佳凤,也就是到寿光安家的最早的祖宗,由于脚大,人称邵大脚,是“文”字辈,我爷爷是“世”字辈,我父亲是“泽”字辈,我这一辈是“长”字辈。也就是说我们这一辈是自从搬迁到寿光来后的第十代。从小就听说我们老家是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老鸹窝,十代只有200年的时光,跟明朝大移民不合拍,后来经过求证,我们这个家族是先到河南安家,后来又搬迁到寿光的。
我们老家据说是李世民平叛青州叛乱安营扎寨的地方,三个村子都带”营“字,而我们这个村子在最北边,叫邵家留营,据我们村子大约2里地的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几乎是对称的,还有两个村,分别叫王家留营和张家留营。
我们的老祖宗搬迁到寿光后,很穷,老祖宗邵佳凤给人家锄地帮工、老嬷嬷纺线卖钱为生。据说,老祖宗由于脚大,经常给人家踩坏了庄稼,有一天,由于踩坏的较多,人家不用他锄了,于是扛着锄头垂头丧气地往家走,突然脚下咯噔一声,碰的脚趾头疼痛难忍,定睛一看,是个大金块,于是喜出望外拿回家中。这有了第一桶金。到了冬天,老嬷嬷在家纺棉花,北屋的门子是用草耒成的,隐隐约约听到啃门上秸草的声音,下得炕来,看到一匹马子饿的在啃门上的草,老太太心疼,拿个笤帚疙瘩就出来捻,结果马子受惊,扭头狂奔,背上驼的口袋掉了下来,老嬷嬷拖不动,打开一看,吓了一跳,里面全是闪光的金子。拿了点柴火盖了盖,晚上老祖宗回家后,两人一起拖进屋内。老祖宗害怕有人找回来问师兴罪,把那匹没有走远的马子赶到了远远的一个村子。据说那匹马子在那个村子的油坊里拉磨拉到老死。这又有了第二桶金。
不论以上的故事真实与否,这是我小时候在家老人们津津乐道的。也不论有没有钱,反正是到了第三代,也就是老祖宗邵佳凤的第四个孙子,也是我上七辈老祖宗邵槤,于同治二年考上了贡生。 明经进士是清代对贡生的别称,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清代贡生,别称“明经”。这也就引出来我陪同父亲修缮牌匾的缘由来了。
http://s16/middle/542d3f14gc7a7b60eb52f&690
山东全省学政郑敦谨的为老祖宗邵槤的题词
http://s11/middle/542d3f14gc7a7b7651caa&690
山东全省学政郑敦谨的落款
由于爷爷辈,老爷爷辈的老人都不在了(他们在的时候,一是我年龄尚小,另一方面那时也无暇此事),父辈的几个老人也不在人世了,一些具体细节无从得知。但是牌匾是真,当年官府把牌匾送到家,一家人还瞢瞢的,临时召开家庭会议,建造一个大门,好挂牌匾,这也就有了一个大车门。大车门在文革拆掉了,只留下一对很高很高的大石头门轸,小时候,别人问你是谁家的孩子,首先就会说是车门里的,人家还会高看一眼的感觉。小时候不懂事,不知道这么个大家伙干啥用的,于是,蹲在上面,或者站在上面,尿上一泡,看着尿从门诊的户枢洼里淌出,顺着安装门槛的长条暗槽中流出,感到无比快活。有一块门轸,我有个大爷盖房子錾开,用在了地基上。由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地下水位下降,原先的水井干枯了,于是我家率先打了压水井,供半个村子用,每天早上5点开始有人打水,一直到晚上8、9点钟,满院子都是泥泞,我们弟兄们年龄小,个子矮,够不着那个压水井把,于是给父亲提建议,把那块门轸拉回家,站在门诊上不就行了。于是召集了20多个人,用棍子垫着,绳子拉着,拉回我们家另一块。这一块,现在依然在我们家门口静静地立着,前几天还回老家给它照了张照片。
还是说一说这块牌匾。从我记事起,就在我二爷爷家(我爷爷排行老三)的大爷家里存放着,我这个大爷出生在济南,日本鬼子占领济南后,回的老家,算得上是个文化人,还会看麻衣神相,修缮过一次牌匾,不过那时候条件有限,用的是粉红色的涂料粉刷的,那时候的涂料都是滑石粉。后来,大约1998年吧,大爷到济南来看他的儿子,我哥哥、弟弟还有我陪他吃饭,他说出生在济南,这次就是最后最后一次到济南了,说自己算卦算到60就是大限,我们还说他胡说啥呢,结果第二天回家,他把这孙子交给我奶奶,喊了一声娘,就倒地不起,辞世了。于是这个牌匾就没有专人负责管理了。
2007年,我考取博士,父亲提议,借此机会,在清明节给我爷爷竖块碑,几个叔叔一致同意,按照风俗,还要再给我爷爷的父亲,也就是我老爷爷一起竖碑。于是大家召开大家庭会议,一致通过。竖碑完毕,我给父亲建议,再把那块传家宝牌匾带到济南修缮一下,父亲同意。由于博士期间工作、论文紧张,一直没有得出空来,一拖再拖,就拖到了今年春天。
五一放假,我负责购买物品,父亲负责前期手工操作,紧张而又忙碌,大约一周时间,终于完工,牌匾焕然一新,金字红底,父亲还在背面书写”“2012年端午修缮完工”几个楷书。
http://s1/middle/542d3f14gc7a7bb105680&690
这是修复前的牌匾照片
牌匾的题字时间是同治二年桃月中浣榖旦,也就是1863年农历3月中旬,榖旦也就是谷旦的繁体字,意为晴朗美好的日子。旧时常用为吉日的代称。为辛酉科岁贡生邵槤立。题字人为钦命太常寺郷提督山东全省学政郑敦谨。
http://s8/middle/542d3f14gc7a7bce98487&690
打磨牌匾过程中的照片
郑敦谨,1802年生,湖南长沙人。道光十五年进士,历任广东、河南、山西、陕西、直隶布政使,山东学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为官清廉,素负重名,从政之余,精研医术,以曾为咸丰帝诊病著称于朝。他任刑部尚书,执法铮铮,铁面无私,人称“郑青天”,然则对于张文祥案等,以当时情势却是无能为力,心实有愧,以病弃官回乡,并留有遗言:“世代不要做官,可为医隐。1885年卒。
http://s1/middle/542d3f14g7a5d9313c0e0&690
打磨清理完毕、露出庐山真面目的牌匾照片
http://s9/middle/542d3f14gc7a7bfcc9c68&690
前后比较,效果果然两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