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喜欢突出自己的年龄?

标签:
年龄80后 |
1
昨天写文章,提到一个“80后作家”。“80后”可不是我掼他头上的,是他自己给自己戴的帽子。
为什么有人总喜欢说自己是80后或90后呢?
据说他是一位“新生代”的“新锐”作家。“新”到底有多新?应有一个时间段,70后渐老矣,90年后尚不脱稚嫩;80后则刚刚好:1980年生人,今年37岁,不是太大;1989年生人,和“90后”只差一岁,还在二十几岁、“小年轻”的年龄上。可见80后有十年左右的想象空间和腾挪余地。
大概如此,现在凡是想显得年少有为一些,又不愿让人以为自己刚出道,都喜欢说自己是80后。所谓“80后作家”,简直是80后一代人的成功偶像了。
2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喜欢按70后、80后、90后、00后,甚至10后来给人群分段。过去说20年或25年为一代人,如今几乎是10年为一代人了。难道生命也变成了“耗材”,更新换代加速了?
这话不是我今天要讲的,到此可收。今儿我要说的,是三类人喜欢标注自己的年龄,刚说的一类,主要是80后、90后的“成功人士”,正当青春年华,是人生的中前段;还有两类人,多是文艺爱好者或“家”,他们据着人生的前、后两端——
前端的是一些富有文艺才能的小孩子,以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之间为多。这个年龄段,就是少年儿童。
譬如一个小明,长于水墨丹青,每完成一幅作品,在落款时,常这样写:“小明,八岁画”。
好吧,一个人在孩童时代即具才华,把年龄标注出来,让人惊叹,亦为家长荣光,没啥好说的。再说另一类人,他们都是暮年的老人,尤其以七八十岁的老人居多,位于人生的终端。
3
我先说一位大名家,齐白石,人称白石老人。
白石老人也是齐白石的自称,我见他三十年代的作品里,已自称“白石老人”,那时他已年逾七旬。在他八十多岁后,书画落款已常注明年龄了。
老年书画家,包括年届高龄的书画爱好者,喜欢在作品末尾标出自己的年龄,这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心理。
姑娘大了,最烦人问她几岁,“这是秘密”!她总这么回应。而男人呢,人到中年,也怕别人问他年纪,大约人虽在盛年,已有老之将至、事业无成的烦恼与困惑,所以也忌讳人探听他年纪,在档案里作假改小年龄的,也颇不少见。最典型的一句“历史台词”,便是东晋大将军桓温,抱着亲手种的柳树感叹:“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你若问桓温年纪,他兴许会答:“瞧,此树已十围矣!”这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
可是人都是会变的,关于年龄的敏感度也会有所不同。
比如女人生了孩子,就多不怕年龄曝光了,如果人问:“大嫂几岁啦?”她若再羞答答道:“不要问奴家芳龄几何嘛,这是秘密的啦!”其矫情做作之态足以令人喷饭。她也许会像男儿一样爽朗答道:“哎,奔四的人了,快成渣渣了,还说什么!”
男人呢,从三十而立开始,对年龄感叹了十几年后,也不再讳于是60后还是70后了。但没事也不会巴巴地对人讲,自己几岁了——除非他看上了哪位大妈,必须交代年龄!可奇怪的是,老年男人一旦学书作画,就特别喜欢标明自己是年过八旬,还是年已九秩,而且是愈老愈喜欢这么做。(全国老年书画组织特别多,大爷大妈都有,但老奶奶能坚持下来的似乎不多,到了很高的年龄段,几乎就只剩下老叟了)
看官你说说,这是为何?是老人家对人生彻底开悟了,不再觉其那些数字催人老呢?
4
我还没到那(年龄)境界,难以想象。但我知道,对白石老人这类大家来说,标出年龄,对于他的作品研究和市场价值,肯定是有用处的。
比如“白石老人”的作品,比“白石”的作品,在艺术上就要成熟,七老八十的大师,功力已臻于化境,随便把笔一抹,便是活灵活现的一对小虾和螃蟹,再煮一壶酒,直可消夏了!
但人老了,还有一个渐渐提不起笔,或拈笔在手,不免颤抖打晃的问题。我倒觉得,齐白石在九十多岁时的作品,在内力上比八十多岁时或还略为有歉,艺术质量或许有所退化。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九十多岁时的作品产量肯定要比八十多岁时少了许多,物以稀为贵,则价值或许更高。
故此,对我这样一个外行来说,我估摸着,像齐白石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在作品上标出年龄,大有必要。
可是中国写字画画的,不啻几百万人,其中绝大多数人,只能自娱自乐,费不少纸墨钱,却不挣一分钱。那么老了老了,为啥喜欢告人高寿几何呢?
我想,八十多岁的老人,犹能动笔,运笔如千钧,落纸成自然,这便是一种不言而示人的良好的精神和健康状态,足以自得。所以我常见到,某位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人们总习惯如此介绍:“年过八旬的李老先生……”一定要把“八旬”“九秩”等字眼,冠在本人名姓之前。人到此处,年龄已是比姓名更重要的东西了。
可见,不管多大年龄,年龄对人,总有说不完的微妙情感在内。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