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高中,历史成绩不好,暑假怎么给他补?

标签:
暑假补习历史功课 |
作者丨胡丹
夏天到了,大家都在喊热,可孩子不得闲,家长们都想借假期给孩子补补。哪门功课差,就补哪门。于是有人问我,我孩子上高二了,历史成绩不好,想找人给他补补,有用吗?
听了这个问题,我先就有了一个撩人嫌的想法。
中学生历史成绩不好,家长一急,马上想到“补”。
缺嘛儿补嘛儿,是典型的大众心理。好比脑子不好使,在咱们这儿,竟能想出吃猪脑子的大补之法(得亏不能吃人,否则像我这样的聪明人就危险啦!)。那么,某门功课不好,当然也可以而且必须通过“补”找回来喽。幸亏孩子还是高二,补还来得及,且死马当活马医,管他神仙灵不灵,先烧一炷香再说。
孩子功课一出问题,就如身体乏力,筋骨虚软,马上开药进补。当下补课产业发达,这是应试教育的润滑剂。好像当老师的都不反对进补,怎么补法?我曾听一位中学历史老师给家长支招,很具体地说:“主要是串知识点,带着背,出题让他做”。对了,死背所谓知识点和大量做题,就是当下教育的两大“绝招”。
历史,就是全人类一秒钟前的所有事件及人物的总记事。历史也有知识点?
当然有!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了(应考察的)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功课,是有知识点的。说白了,知识点不在历史的时空里,全在中学历史教科书里。
然则,历史书并不厚啊,就那么两本,孩子怎么还“成绩不好”?可能不是孩子不愿下死功夫去背知识点,而是那些知识点太面目可憎,让人吞之难以下咽。许多人谈及历史,都说历史没意思,因为他们过去所学的历史,全是年月日(包括公历、农历,还两套!换来换去,讨死人嫌!),还有人名地名朝代名,以及各种“意义”,都踩在知识点上,所学如何,全靠“踩(知识)点”打分。
高二了,马上要高考了,历史拖分,家长就很不理解:书里就那么些人和事,为啥孩子就是记不住!数学成绩不好,可能是脑袋笨,语文成绩不好,可能是阅读量太少,如果连“死记硬背”的历史居然也学不好,那怪什么呢?
我看,只能怪两样:
第一、学生太专注于知识点(知识点前往往冠有一个定语:死的!),这些知识点他或许都能记住,却像没有串子的铜板硬币,撒了满地,无法收拾,捡不起来。
第二、学生的历史学习仅仅限于课堂和那一二本教科书,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延伸阅读。
于是结果就是这样:选择题,基本没问题。名词解释,也能对付几句。到简答题,就干巴巴的,一、二、三,就像三根破烂麻绳。最后做综述题、需要自己思考理解的大题时,就搜索枯肠难为言,基本上无话好说了,只能胡乱凑几句。所以,纵然是“死记硬背”的一门功课,也常常只能得六七十分。
这能补上去吗?
我看补不了。
所有知识点,老师都没藏着掖着,全数倾囊相授了,大纲上也都写着,书上也画满了杠杠和圈圈。“串知识点”,在历史老师那里不知串过多少遍,还用花钱到外面补习班去串?
凡有此疑的家长,我给你出个点子:晚上睡觉前泡脚时(我说泡脚,是因为泡脚时间刚刚好。大热天的不泡脚,可另找机会,需时约15分钟),你和孩子面对面,拿出他的历史书,随手翻去,就书中随便一个历史问题(比如人物评价、某个事件发生的背景,为何成败?),与他随意聊聊。此时不要揪住所谓知识点,鼓励他放开了谈,谈他对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认识(一次一个主题,就15左右,不必多)。聊完了,将讨论的问题在网上搜一搜,看别人又是怎么讲的,打印出来,让孩子看看,然后再次交流。如果聊着聊着,你发觉孩子的话多了,开始滔滔不绝了,那么就见效了。
我相信只要坚持几个月,孩子对历史的领悟能力一定有较大的提升。
对历史来说,记忆从来都不是问题(比如背一些时间和地名),有问题的是理解历史、融会贯通史料,形成知识体系的能力。
上面我说的,是个速成备考的法子,让高二的学生再去博览群书,恐怕不合适,家长也肯定会觉得这法子太迂远,不如“补”来得高效。
然而对于那些不着急于高考的学生们,我对他们学历史的建议是:一定不要仅仅局限在历史教科书里,历史,你读得越多,你越容易通,如果你再试着写写,那你的潜力将得到更大的催发——历史学霸了!否则,你就是把课本画烂了,也未必能得高分。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