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一具僵尸,为啥要说它“面目如生”?

作者丨胡丹
中国语言有一个特点,就是形象而夸张。
夸张是基于形象表达而来——为了“形象点”,不免夸张些。
这样的词例很多,我从我的专业的角度举一例:
“面目如生”
打开一座古墓,人们发出惊叹:躺在棺中的死者面目如生,就跟睡着了一般。
我们在看材料时,经常能见到这样的描述,有些还出自专家之口,令人顿生好奇,恨不能扒上去亲自瞅一眼。
可是,人死了几百年,即便保存条件极佳,真的能做到开棺时“容貌如生,就跟睡着了一样”吗?
这是不可能的!
人死后,在几小时内就会长出尸斑,也就是尸体开始了腐败的进程。很快,尸体会发生膨胀变形,特别是体内脏器腐烂加速,会造成人体在外观形态上的较大变化,比如常见的吐舌、呕吐、尸表变色,以及因肛门松弛造成的排泄等等。
对这些情况,法医最清楚了,他们会以“小时”为单位来跟人掰扯尸变的过程,经常看法制节目的朋友,对此也会有所了解。
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在亲眼看到古尸后惊呼“面目如生”呢?而且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比如我记得蔡东藩《两汉演义》里有一个情节,说西汉末年农民军打开汉帝的陵墓,破棺掠财,发现有的妃子跟睡着了一般,“面貌如生”,立时淫心大起,骑上去就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应该有三个原因:
第一,是人们对古尸有所敬畏,敢远观而不敢近玩,一眼瞄过去,见那尸首,眉毛是眉毛,胡子是胡子,脸色也不那么深,大概齐有个“新鲜死人”的模样,便忍不住说,“就像才死不久”,“睡着了”。
(这具新疆出土的女尸,人们都惊叹她为“睡美人”。为照顾大家的观感,本文只配这一图,“美人”放多了大家会受不了的)
人们在见到稀奇之事时,是不是都喜欢绘声绘色,夸大其词?等兴奋的心情恢复了平静,再看那古尸,早已黑了、败了,甚至恶臭了!则眼前这一堆“酱肉”“焦炭”,愈发觉其先前之“美”了,在回忆时愈发坚持“刚打开时就跟生人一模一样”!
第二,是某些记载使用了不实之词、夸张甚至编造的情节。好比《两汉演义》那段,简直不可思议。除了吕后被发尸时面貌宛然如生,因遭盗贼“奸污”,相同命运的,还有我们熟悉的慈禧太后,也有说孙殿英盗墓时,士兵见躺在棺材中的她跟“睡美人”一样,淫性大发,云云云云。瞧,历史上的专权女人,一个吕后,一个慈禧,死后都遭到这般侮辱,解气不?如果武则天墓也被发掘,大概一样会因为“睡着了”而遭淫魔毒手。可是这些记载根本不可信,吕后、慈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妇,别说像睡着了,就是真睡着了,盗匪岂会云云?更何况还是死去已久、保存条件一般的古尸(慈禧下葬二十年,吕后则有百余年)。这些记事,不过是低俗文人对他们心目中的坏女人实施的一种荒诞的变态报复。
如此淫秽、龌蹉之事,足以征信乎?“面目如生”在这里就是个纵淫的药引子。
第三,大家习惯了,张口就来的夸张语言。明明比较可怖,我们偏说睡着了一般,面貌如生,栩栩如生。莫说古尸,就是刚死的人,恐怕也不会给人“睡着了”的美感吧?寒毛直立,后背冷风嗖嗖才对!马王堆西汉古尸大家都看过,出土时身体发黑(比酱肉还深的那种颜色,现在展览时肤色黄白,可能是药水泡得),整个令人措不及手想吐、邪念灰飞烟灭的感觉,这就是某些人说的所“最美西汉女尸”?!
“面目如生”作为一种固定词汇,往往用来形容死人,它本身就是夸张的,当人们用它时,已经先天带入了夸大的因素,听者不可当真,更不可进而引发联想!
说白了,“面目如生”就是不腐的同义词。
我国的许多词汇,都是在本态之上的美好加工,我称为“文字的修图版”,是不实的。
这就好像当你听说一位美女“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时,她就是一位美女,倾没倾城,听听就罢了,何必检验“城”的工程质量,它不过就是个形容词儿!
还有“女神”来了,而“女神”可能连中上之姿都配不上。
那么“美女”够实在了吧?no!现在只要是个女的,没有不是美女的……
中国语言自带想象、夸张的外挂,故而我们“听话”时,千万莫要“想入非非”了!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