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胡丹
古代的谶(音趁)谣,是神秘的预言性文字或图画(图谶)。谶谣绝大多数都记在书上,也有一部分谶谣是吟唱的,但往往也是白纸黑字记在纸上的。
这部分唱的,最有趣的,是童谣。
史书上经常这样记,说某件大事(往往不是好事)发生前,有人见到某地有童子唱歌,初听起来,挺神秘的,不知所云,事后就跟那件不好的大事对上了,这时才明白,原来那童子唱的,正是一首预言歌,上天已经通过童谣做出了预示。
谶谣基本上都是政治性的。我理解的谶谣,都是大人编造,然后藏于鱼腹,或令人潜学狐鸣,或刻石埋入地下,择时而发。然而当童子来做预言的载体时,我就有些糊涂了。
http://p3.pstatp.com/large/16320002eec86a4ad305
童子是纯真的,到底不好随大人摆布啊。
比如童子们唱的歌,是儿童,什么“春天在哪里呀”,或者“小燕子,穿花衣”,一定要词意浅显,儿童喜闻乐见,还要易记,开口就能唱。可谶谣的特点,却是异常晦涩难懂的,童子们难以上口,也一定不会爱唱。童谣既然是唱的,还要伴以轻松、优美、悦耳的韵律。那么,童谣的编造者,不仅要是儿童文学作家,还要是儿童音乐作曲家。
好,下面我们来讲一个著名的童谣,我们看它是否符合这样的特点。
2.
天顺元年(1457年)的正月十七日,灯节后的第三天,异常寒冷,景泰帝朱祁钰已经连续四天没有上朝了,这天内廷忽然传宣,令放群臣入内早朝。等群臣走到奉天门下,抬头一望,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就跟变戏法似的,门上坐的竟然不是容貌清癯的景帝,而是体格胖大而多须的太上皇朱祁镇(明英宗)。虽然百官怪骇,莫名其妙,可这事也没法向上打问啊——“喂,太上皇老爷,您怎么没在南宫,到这儿闲坐来啦?”谁敢开口打听!只好萌萌怔怔,随大众一起行五拜三叩头礼。
这就是明代中期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复位之事太神奇了,充分证明,命运与机遇是最为奇幻的表演家。
英宗复辟,据说早有预兆。那还是二十年前的正统二年(1437年,英宗在位的第三年),京师大旱,街巷孩童捏泥塑龙祈雨,时有童谣唱道:
“雨帝雨帝,城隍土地。雨若再来,还我土地。”
“雨帝”是“与弟”的谐音,当时不明所以,后来“土木之变”(1449年,英宗被俘,景泰帝继位)和“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相继发生,才被释读为指英宗将把皇位让与弟弟郕王祁钰;“城隍”谐“郕王”,是景帝的本封王号,当“雨”再来时,弟当归还土地,使英宗复为天下之主——童谣的预言,竟完全和历史对上了!
http://p1.pstatp.com/large/162f0005f34f4492b29a
3.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之事太神奇了,他以一人一身,完成了多个前辈帝王从未完成的任务:从来没有被异族俘获的皇帝能够平安归来,他归来了;从没有被迫退位并被监视居住的皇帝还能咸鱼大翻身,他满血复活了!他也是唯一一个被人告发谋反的皇帝(在做太上皇时)。朱祁镇一再刷新历史,令人眼界大开,称奇不已,再来俩预言助兴,是不是也是必须的?
看官,“与弟”的童谣,您信吗?
其实我是不信的。
所谓“谶谣符验”这玩意儿,总像在做猜谜游戏,朦朦胧胧,像雾像雨又像风,愈是想掰扯明白,愈是如堕五里雾中。我尤其对童谣这一类东西,浑是不解。童谣是谣谶的一个重要类型。可看官试想,几个儿童在街上一边做游戏,一边唱歌,不就是“小胖墩坐门墩,哭着喊着要媳妇儿”之类由姥姥所教、广为传唱的儿歌。
顽童有本事编政治预言?即使在久旱之际,孩子顺口胡诌几句“雨来雨来”,怎么大人就上了心,还写入书中,留到二十年后找证据?
我留意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有两种说辞来解释这个问题的:一说是一些政治类预言,都是阴谋家编好了教儿童们唱的,以故意制造有利于他或不利于人的舆论;一说是太白金星下凡,变成童子,在街上到处传播,还教小朋友们一起唱,搞得流言四起。
这两种说法,放到“与弟”这件事上,应该与政治阴谋无关,那么,正统二年北京街头的那几个童子,竟有太白金星混在里面?金星老头一定还带了文书官,不然童子在街头唱歌,歌声随风飘逝,总得有人记下来呀。没人记,怎么到二十年后找对证?
http://p3.pstatp.com/large/16320002ef2169bee56b
4.
如果您要问我,阴谋家与太白金星,你信哪个?我说,我宁可信后面的神话,也不信前面的鬼话。那个神灵验的“与弟”童谣,说白了,就是多事文人连想象带瞎蒙的笔墨游戏,有时候还瞎猫撞上死老鼠,外带一点巧合而已。
历代童谣甚多,这“阴谋家”也太牛掰了,不仅能运江山于掌中,还会编写儿歌,不仅会写儿童,还能让小朋友们争相传唱,还能让采风作家记下来……如果他们穿越到今天,当个儿童作家啥的,混不吝也能上作家富豪榜啊!再说了,阴谋家又没开培训学校,他在哪里教唱呢?一个陌生大人,在街上忽然拉住一个小孩:“哎小朋友,叔叔教你学唱歌。”一听还教的是什么“雨帝雨帝,还我土地”,不知所云,孩子不把他当疯子,一哄而散才怪呢!
谶纬多有阴谋家提前的编造,而童谣则应主要是后来的附会。
历史书上写的古怪事太多了,这就提醒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书上那些事,不可尽信,也不可轻信,在信它之前,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它们的可能性,不要让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duang”地撞进脑子里,还教我们呼一声“神奇”!
如果朋友们感兴趣,以后我会再讲一些古代谶谣和预言书的故事。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