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果于成龙在明朝做了官,他还会成大清的一代名臣吗?

(2017-01-19 10:57:39)
标签:

明朝

明清易代

明亡

于成龙

廉吏

作者丨胡丹


(一)

    清初的能吏、廉吏于成龙,长久以来,就是政府(今天叫中央及各级政府,过去叫朝廷、部院衙门与地方有司,“有司”就是地方上的官府)表彰的典型。

    近来,又一部名为《于成龙》的电视剧播映了,我顺手查了下他的经历,当读到于成龙的生年时,忽有所思,于是写下了这篇小文。

http://p1.pstatp.com/large/15a0000404ed24a09763

    于成龙生于公元1617年,此时距明朝灭亡的崇祯十七年(1644年),还有28年;也就是说,于成龙这位清初的“卓异”之臣,在他28岁之前,还是大明的子民。

    于成龙是读书人,读书人在过去被视作国家栋梁。于成龙在崇祯十二年参加山西乡试,考取了副榜贡生,但次年在北京会试落榜。他本来有机会做官,但他主动放弃了。因为作为副榜贡生,在那个偏重进士出身的年代,是很难得到好官缺的,将来也没有前途,况且当时天下大乱,搞不好把他放到“匪区”去,那可有性命之忧!

    大概于成龙不甘就此入仕,打算下科再来吧。

    但明朝是越来越不行了,于成龙终于没有在明朝做官。

    这倒是个幸运与解脱。

    为什么说幸运呢?

    因为,如果他在明朝做官,不久就会遇到“贼”(闯王)与“鞑”(清兵),他作为地方官,守土有责,抵抗不抵抗?还是逃跑,或者投降?

    抵抗必死,逃跑与投降,将来如何,也要看运气。

    崇祯十四年后,整个北方都沦为“匪区”,做官风险指数急剧飙升。不小心降了李自成,就成伪官了。李自成是兔子尾巴命,没几天蹦跶,很快清兵就来了,伪官多半被杀,投降还被嫌弃(做了几天“贼”嘛!)。不过最稳妥的,还是投降清廷,可这对名节是巨大的伤害,况且福王朱由崧刚刚在南京称帝,将来说不准还会打回来呢!做清朝的官,也只是暂时安稳。


(二)

    北京失陷后,朝廷百官,包括淮河以北的领兵官、地方官,先降贼,又降清,令南明君臣不忍与之戴天共生。在他们看来,官员们不死君,不死义,反而降“贼”,是大逆不道,必须从重从严惩处。于是南京刑部上了一本,列出“从逆”之罪,一共六款。

    呈上之后,弘光帝大为不满,认为太轻了,批复道:

    为贼领兵、献策、条陈的,明系谋危社稷,即在庶僚,岂可末减?——不分主官还是佐贰幕僚官,一概从重。

    督抚、总兵降贼的,情罪极重,岂可列第二等内?

    四、五品京堂及科道、翰林、侍从之臣,受贼伪命,为贼要职,并守巡等官降贼的,岂可止于一绞——光绞刑还不够,必须处斩,还有抄没、家属等事,必须补齐。

    庶官受伪命,其中科道、翰林及吏、兵等部司官,及封疆大吏、巡方司道,闻变倡逃的,罪岂可止于流戍?——瞧,逃跑的也必须处死。

    献女、献婢媚贼,及受伪官的,罪岂止于一徒?——不死(死刑)也要流(流刑)!

    御批要求对“负恩辱国”诸臣严加追究,勿枉勿纵,以“振肃人心,表章纲纪”。

    南京这么做,是否高明(当时情势,是该激励、宽容,还是从严从重呢),且摆一边,光是这么严的旨,如何落实,就是难题。这些官儿们,不是逃就是降,哪里去抓他们?到底还是一道空旨!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投降清朝的,基本上就算稳定了,官儿接茬当。只是名声不好,先被骂“汉奸”“叛徒”,后来清朝修史,又送他们一顶“贰臣”的帽子,总之甚无荣光,为一生羞耻。

    天下鼎沸这几年,阿弥陀佛,我们的于成龙于大人,正好失意在乡,这些事不成他的羁绊。

http://p1.pstatp.com/large/15a1000659f218b366a4

(电视剧《于成龙》剧照)


(三)


    清军在顺治二年(1645年)进军江南,很快灭了愤愤要报仇的弘光小朝廷,马上宣布在当年十月开江南乡试恩科。这下好了,仗打完了,江南的士人们又可以出来考试做官了。

    有资格参加考试的,都出来了,一齐剃头,写文章,同贺太平盛世,也不是没几个“迂腐”的,还念着前明,死活不肯出来,但他们只是极少数。

    于成龙在山西也响应清朝的号召,出来参加科举考试。

    可惜,朝代换了,他的运气还没转,场屋一直不利,直到顺治十八年入国子监读书,才谋了个广西罗城——此地归附,为清所有,才仅仅两年时间——知县的边远小官,从此开始了他的“名臣”之路。

    无论是江南广大士子,还是山西士人于成龙,明清易代,对他们来说,都毫无压力。

    在新版电视剧的第一集里,当清兵来圈地时,于成龙正随他岳父一起朗朗读书,讨论“何以为政”。清鞑子的暴行,与前明官兵作孽一样,都是贪官污吏的所为,与圣朝、圣天子无关。于成龙带人“闹事”,反抗圈地(当然这些情节都是编剧写的伪“史”),只反官之暴,而绝不反朝廷。    在北京做皇帝的,无论是姓朱,还是姓爱新觉罗,反正都是皇帝,不做大官,根本没机会照面儿。

    于成龙入仕后,兢兢业业做官,一路踩着五彩云,做到了封疆大吏,而这在前明是根本不可能的。感谢大清给了他这样的机遇!事实上,清史里顺、康二朝的循吏和名臣们,几乎都有生命的一段时光,生活在明朝,他们的幸运,就是没有在前明做官,可以毫无历史和思想包袱地为新朝效力。

    自然,还有更广大的老老实实劳动、纳税、服役、歌颂太平的小民们,他们一度是明人,现在是清人。

http://p3.pstatp.com/large/15390005e968e9b29df1

(京剧《廉吏于成龙》)

(四)


    明清易代,是朝廷换了主子,大臣除了掺进来许多满蒙八旗官员,基本上还是汉官。

    每天照样上朝上班,虽然换了身行头、拖了条辫子,但待遇与心情没有多大不同。

    我不知道,于成龙在逐渐发达的路上行进时,有没有想过他是两朝为臣?

    我猜他感叹过,但绝无思想负担,因为他没有历史包袱。

    什么是历史包袱呢?就是他没有在明朝做过官、食过朱明的君禄,更没有降过贼,也不存在降清之事;老朱家的官跑了,带辫子的官和兵来了,他照样做良民,照样给官府纳粮当差,他与广大普通百姓一样,干干净净。

    他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

    做好我的官,就行了。

    历史也给了他最好的回报,从来没人骂他“汉奸”。

    那么我们从这个视角来看明、清易代,明王朝亡了,换一个清王朝,中国还是中国,于成龙还是中国历史上的良臣,如何清朝就不是中国了呢?

    那些叫喊着“清朝不是中国”“明亡中国亡”的网民们,你们当于成龙是哪国人呢?

    于成龙没有包袱,所以前行,我们当代人为什么喜欢扯些虚无的东西,让自己闹分裂、没法专注前进呢?要不得!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皇帝说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