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

(2016-08-24 10:55:00)
标签:

明朝

宗室

多尔衮

清朝

原创作者丨胡丹

(一)

顺治元年(即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清军在击败李自成后,进入明朝的旧都北京。先为明臣,后为闯臣,今又为清臣的百官入见大清摄政王多尔衮。官员们吃惊地发现,有两位身穿明朝——此时应该叫“前明”或“故明”了——亲王服色的人,分别端坐在多尔衮的左右。

经介绍,他们才知道,原来这两位,一位是德王,另一位是晋王。

这两位没有了故国的王子,徒有亲王的尊荣,此时不过是多尔衮的私有之物,依庇在其保护之下。

原因很简单,他们是多尔衮俘获的,是摄政王的战利品。

好比这位德王,名叫朱由枢,他还是在五年前,即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多尔衮率军入关袭扰作战时,在山东济南府所获(据记载,此次清军入关,一共生擒一亲王、一郡王、一奉国将军)。

在对待被俘明朝宗室的问题上,当时还没有控制朝政的多尔衮,就已显出比其他满洲诸王贝勒高明一筹。比如崇祯十五年(崇德七年)清军再次大举入关,这次主帅不是多尔衮,他们对所获明朝宗室就不那么客气了,据统帅多罗饶余贝勒奏报,清军直攻至山东兖州府,对所擒鲁王朱以沛(亲王)及乐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等郡王,还有管理王府事务的宗室等官数千人,“尽皆诛戮”。这与多尔衮对所有“阵获(明朝)诸王,尽加收养”的柔和政策,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多尔衮的军队,在满洲诸军中,军纪相对也较好,很少发生滥杀的情况。

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
(大清摄政王多尔衮)

(二)

顺治元年五月清军入据北京后,开始争夺天下,此时已执掌大清国政的多尔衮,在政治上延续了笼络明朝官民的措施,这从清朝为崇祯帝后发丧、收用明朝降官、保护明朝陵寝、蠲免赋税等一系列措施上可以看到。这一时期,清廷对前明宗室,采取的是“恩养”、给出路的政策。

在清军进京的第二天(五月三日),摄政王多尔衮就传谕兵部,称“朱姓各王归顺者,亦不夺其王爵,仍加恩养”。表示,老朱家的王爷们,只要归顺,就可以保留爵位,继续食大清之禄。

不久再次重申:“其朱氏诸王有来归者,亦当照旧恩养,不加改削”。这是为了吸引朱氏宗王来降。不“改削”前朝王爵的政策,对那些已经失去家园,颠沛流离,糊口都难的明朝宗王们,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
(摄政王令旨。皇帝发令,称为圣旨;皇太子、亲王发令,称为令旨)

虽然以上两道敕谕所指都是“朱氏诸王”,但一般前明宗室也都得到优恤和照顾。比如大同,经过闯王之乱后,“各王府及有宗禄者,诛锄殆尽”,“所遗者唯穷宗数百余人”,在地方官奏请后,都得到“量给粮米,以资糊口”的养赡,或将宗室发到各村落散住,令其自食其力。

由于清朝当时是打着替崇祯帝复仇的旗号入关的,所以“念及遗裔,(让前明宗室)计复原职”。然而,一朝有一朝之制度,前朝的宗室难以在新朝“复职”(比如清朝怎么可能承认明朝的德王、晋王呢?),故清廷政策的根本,在于“恩养”,给那些流离的宗室人口提供“住所、食用”,令彼有“室家之安”。据陕甘奏报,宣(府)、大(同)两地亲王,给岁禄五百两,二字王(即藩王)四百两,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以此有差,中尉以下皆授地二晌(皇帝说史按:将军、中尉是亲、郡王的宗室名号)。显然多尔衮此时对前明宗室的政策是相当优厚的。

(三)

顺治二年六月的一天,多尔衮再次下令对明朝遗裔予以“养赡”,弘文院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冯铨叩头谢恩,此举令多尔衮一惊,他马上想起,冯铨在前明就是内阁大学士,不禁叹道:“你们这些降臣,到底还是怀念你们的旧主啊!”冯铨意识到自己举动失当,急忙补救,答道:“王爷尚且笃念,何况臣等!”

然而,多尔衮对前明宗室采取的笼络政策,不久后忽然发生变化,开始变得严厉起来。

顺治三年二月,负责招抚江西的兵部尚书孙之獬奏言:“江西故明宗室数千人,聚居省城,不无可虞”,请敕令镇守将领“驱治”之。这是清朝大臣首次建议对前明宗室采取强制措施,然而讽刺的是,孙之獬恰恰正是明朝降臣。户部复议后,多尔衮遂借此事,下令将“其宗室名色概行革除”,各省前朝宗室禄田、钱粮与民田一体起科,犯法者与小民一体治罪——一纸诏令,将一度承认的前明宗室名号连同一切特权,正式废除。

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
(清朝在顺治三年后始大屠前明宗室,而闯、献农民军纵横十几年,所杀明朝宗室更是不计其数。传说他们还把万历之子福王朱常洵煮汤吃了——虽然此说是妖魔化农民军,并非真有其事,但亦可见,崇祯以来,明朝宗室已陷入水深火热的地狱之中)

(四)

当年五月,北京忽然传出“明诸王私匿印信,谋为不轨”。清廷立刻进行了调查,果然查获鲁王、荆王、衡王世子(皇帝说史按:世子是亲王继承人的名号)金玉银印,此案导致鲁王等十一人被诛。

而上一年在杭州降清,被送来北京的潞王朱常淓(此人在崇祯自杀后,差一点在南京被拥立为帝),也在此时被杀;他在河南卫辉的王府,也被全部拆毁。

此时清廷已显出对前明诸王的严厉手段。虽然事后多尔衮在召集九卿、科道官员训话时,表示对没有参与“逆谋”的诸王,仍与恩养,但同时也表示,“似此讹言不息,实烦朕意耳”。表示了在政局不稳的条件下,对规模庞大的明朝宗室的忧虑。之后清廷对前明宗室的政策,已一步步趋严,恩养开始为暴力所取代。

事变后的第二个月,多尔衮传谕兵部,要求各省(主要是山东、河南、山西等省)查明前明宗室的情况,并委拨官兵将诸王及其眷属护送来京。

清廷将各地宗室(主要是亲、郡王)集中到北京看守居住,引起他们的极大恐惧,有的逃跑,有的装疯,有的装病不起,还有的就自杀了,如山东的玉田王自刎、齐东王绝食,他们的王妃也都自缢而亡。

随着清军向南用兵的深入,在顺治三年到七年间,对前明宗室展开了残酷的大屠杀。比如顺治三年,清军入广州,执绍武帝,杀故明藩王十五人于东校场;七年,在惠州诱杀六王,而且老少男女都不放过,“凡诸王子在襁褓,及宗室女已嫁者,尽杀焉”!(凌扬藻《蠡勺编·恩恤前明诸王》)这一时期,清廷已将前明宗室作为一种隐患,加以刻意消除,死者不计其数。然而滥杀未免殃及无辜,导致许多朱姓人家也被迫改姓(明末清朝著名画家八大山人,他的本姓就是朱,据说也是明朝宗室)。

(五)

多尔衮“恩养”政策的急剧转变,郑克晟先生认为主要是三个原因:

其一,当时南北各省反抗激烈,许多反清揭帜者都试图“扶立明朝一人”(拥立一位明朝的藩王),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表明人民怀念明朝。使得前明宗室的存在,对于清朝构成一种现实的威胁。尤其是在南方,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王相继被拥立称帝,其他宗室成员被抗清势力扶立以为号召者,指不胜屈,必然使清廷采取人身消灭的暴力政策。

由“恩养”到屠戮:清廷对明朝宗室态度为何忽然转向?
(南明隆武帝,他是以唐王称帝。南明诸帝,无一不是由诸王被拥立为帝)

其二,与清初大规模的圈地有关。清廷为了圈占前明宗室、勋戚所占大量庄田,必然要对他们进行迫害,对其财产予以剥夺,不可能容许这些亡国之人继续享受特权。

其三,还由于明朝降官的挑唆。比如首发“驱治”之议的孙之獬,在前明时为阉党,削籍家居,清军到山东后,他率先剃发迎降。冯铨也是阉党。他们这些人,为了表示与前朝的决裂,在迫害前明宗室方面表现得尤为出力。(据郑克晟《试论多尔衮对明皇室态度之演变》)

多尔衮在顺治七年去世,顺治皇帝随即亲政,对尽屠前明宗室的血腥政策进行了调整。顺治帝表示,因为地方不稳,多扶前明宗室“招摇惑众”,“因而故明各王等多被诛戮”。他下令,“自今以后,凡各直省有故亲王、郡王流落地方者,该督抚察其投诚实情,有无功次,并将伊家口起送来京,分别畜养”;至于镇国将军以下的宗室,则“不必起送,各照原籍编氓乐业,令其一体输税当差”。也就是将前明亲、郡王送京集中看管(畜养),但将军以下的宗室人口,则不必送到北京,只需编入地方民籍,和小民一样纳税当差,让他们安心做清朝的子民。

明朝宗室在亡国八年后,先还享受了一些优待,随即承受了长期的屠戮,至此才被清廷承认享受与普通百姓一样的生存权!

可怜,明朝宗室人口,盛时数十万人,不事生产,坐享富贵,不料一旦朝家倾覆,一切富贵皆如幻灭。至于清朝杀了多少前明宗室,已是无法统计了。但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宗室人口众多,且有贵有贱,有富有贫,清朝重点清除对象,是上层宗室(如诸王),对将军、中尉以下宗室,乃至于大量的无名封宗人,不可能赶尽杀绝,因此我估计所杀者应在数千人左右吧!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 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