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知而不愠——读《论语》札记则 1
(2016-02-24 08:49:17)
标签:
论语孔子人不知而不愠颜回 |
每读《论语》,常揣想《论语》章句次序的安排,是否有一定的规律?
但读来读去,总觉得它似断简,看不出编排的规律在哪里,倒很像圣人的“随感随录”。
作文的人都知道,开卷便须吸引人。《论语》第一句“有朋自远方来”,表达了一种普遍的情感,容易让人产生共鸣。但为什么将此句放在书首,却实在难以理解。
“有朋”之后是这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不知道自己、不理解自己,却不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一句从我的人生体悟来看,确为经典凝练;在我看来,它正是人生修养的大功夫、大关节。而且它的价值,至今不衰。
人似乎都有这样一种习惯,生怕人不知己。他未必希求“知己”,只是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那点事儿。
可他们有什么需要别人知道的呢?是救世之良策,还是为众生导航的良言?是天降之甘霖,还是海外三山之奇方?若是这些,世人皆可受用。但都不是,人们总想让人知道的都是些什么事呢?好比他换了一匹(挺漂亮的)马,头上插了一支新簪(金镶玉的),买了一身行头(挺贵的),自家公子考上学堂了(成绩差的考不上的),远房亲戚做官了(还不小)……都唯恐人不知,甚乃为了人知而编造本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各种“秀”。
过去的秀,只在茶余饭后,秀场多在村头大槐树下。而今的秀,完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可以上线秀一把。秀之后,就等着点赞,赞的人少了,朋友也不要做了。一怒之下,就要删好友——这不“愠”了吗?不是因“人不知”而愠的吗?
当代技术的发展,若只满足了我们让人知己的原始动机,那就太对不起技术革命了。
秀多了,未免变得皮骨通透,成了透明人——被人看白了嘛!人也会变得轻浮,很容易漂浮起来。人品怎么形容?古人说,“人品贵重”,包含了贵与重两层意思。而世间之理,少则贵,多则轻,一身之气,当主于涵养,涵养方能保元。故切忌者,轻泄也!
现在许多人患上了手机病,没事手一伸,就要抓手机,就想发条微博或微信。我也有过这样的体验,发现这是一张乱的状态,让你心乱、分心,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一件事。我很不喜欢这样。我反复咏读《论语》“人不知而不愠”时,会想到这一句对我是一个告诫。我干嘛要那么浮躁呢?世人之见与我何有焉?我何必在意?何必理会?这一个下午,关起门来,手机静音,案头一卷书,几页纸,一管笔,一杯清茶,陪我消此长昼,岂不美哉!
对了,我不求做君子,但我愿意在海边、河堤、小树林,在任何一个静谧而少人的地方,做一个安安静静的美男子。我觉得美就行,不用别人知道!
孔子是否也是因为感到俗世的喧嚣,才写下那一句,录于座右,时常教训生徒呢?
作者简介: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学者、历史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微信:wohudan;公众号:皇帝不称朕(hdshuosh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