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明王朝下西洋郑和南京守备 |
一万多人的精锐之师,就这样,先被磨去锐气,然后又被分解消失了……
(皇帝不称朕原创历史作品)
永乐二十二年(1424)夏天,大明王朝第六次下西洋船队的第一批回航分舰队,在太平洋湿热季风的伴送下,从南洋外海回来了。
“明实录”永乐二十二年八月丁未条记载:
尉西宁侯宋琥、驸马都尉沐昕计议而行。
诏书中的“王贵通”,就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副使太监王景弘。朱卜花又名孔和卜花,与唐观保都是当时南京内府的“总管大太监”。自从几年前明朝迁都北京后,南京内府事务就委托给了朱、唐,而军政事务(即外事)则由驸马爷宋琥和沐昕负责,南都的内外政务都由他们商量着办。
原来,就在这道诏书发布的前三日,即八月初二日,大学士杨荣与御马监少监海寿从塞外风尘仆仆赶到北京,带来了一件令人震惊的重大机密:皇帝已于上月驾崩于北征军中!
在扈从大臣的建议下,监国的皇太子决定在皇帝灵柩入关前,秘不发丧,将这个可能导致危及十数万将士安全、甚至引发国内动乱的消息暂时保密。
而就在此时,南京送来奏报,说下西洋官军陆续返航,请示如何安置。
这一次下西洋(又称下番),照例由内官监太监郑和统帅,于当年正月间出发,其目的非常简单,如《明史》所记:“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命郑和赍敕印往赐之”。史书没有记载这次下洋官军的人数,但考虑到出使任务比较简单,规模可能不会太大;但由于南洋环境复杂,而且这次出使由郑和亲自统领,大概与往日一样,在“赍敕印往赐之”这样的表面任务之外,可能还另有重要使命(如招抚未来朝之夷),故海军官兵的人数也不会太少,我想总有好几千人吧,如果再算上船工、劳夫、匠役等,还会更多。
南京是明朝的陪都,地位非常重要,王景弘归来也是时候,正好命他率领所部官军在南京镇守,成为这个特殊时刻维持江南稳定的重要军力。
十天后,皇太子朱高炽在北京登基,天下方知永乐皇帝已经去世,而随着仁宗登基诏书的下发,人们也知道了,新皇帝将一改先帝之政,新朝的许多政事将与过去不同,比如诏书中明确宣布:“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
下西洋官军还没有全部回国,下西洋已经被新朝作为前朝劣政,予以否定了。下西洋的勇士们一下没了出路,他们指望的犒劳和升赏也没指望了。
不久后,郑和率大队官军也回到南京,同时在福建、太仓等处停泊的官军也往南京集中。于是洪熙元年(1425)二月,仁宗再次颁诏,
有事,同襄城伯李隆、驸马都尉沐昕商议的当,然后施行。
郑和接到的任命,与去年八月王景弘所奉之命大体相同,只不过以以郑和为首,王景弘退居其次,他们一起“(共)守南京”。《明史》认为,“洪熙元年,以郑和领下番官军守备南京,遂相沿不改”——“南京设守备,自(郑)和始也”。
当朝廷已决定停止下西洋之际,朝廷命郑和、王景弘率下西洋官军镇守南京,具有特别的意义。此时仁宗已决策迁都南京,而奇怪的是,洪熙元年春天,南京多次发生地震,这是非常少见的。仁宗说:“南京国家根本之地,灾异如此,天戒可畏。”为此非常忧虑,甚至动了亲自前往的念头。群臣劝说,先帝陵寝还在建设,皇上岂可轻离?建议派一位亲王或重臣前往南京镇守。仁宗便说:“非皇太子不可!”于是,就在命郑和“守南京”的次月,让皇太子朱瞻基(即未来的明宣宗)以祭凤阳皇陵和南京孝陵的名义南下,“就留守南京”。南京本来空虚,有了一支精锐的下西洋武力,可保南畿稳定,而且有了这个光荣的新任务,还可以借以收束各处下番官军,将他们集中起来,以免生事。
但政事可谓风云变化,仁宗还未实现迁都计划,遽然于当年五月辞世,留守南京的皇太子朱瞻基仓促赶赴北京即位,从此迁都计划就搁置了。而在南京镇守的下西洋官军,顿时又没了着落。
此时聚集在南京的下西洋官军人数众多,实录中多次提到“下西洋官军一万人”,他们都来自江南诸卫所。朝廷虽已停止下番、下洋,但这支部队如何处理却成了一个老大难,军人们可复原,而不可解散,大量失业的武士在社会流荡,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好比清末处理湘军的例子)。
明朝遂采取各种办法,将其逐步蚕食、分解。
宣宗初,工部议“原下西洋官军一万余人久闲”,请动用他们修理南京宫殿,又拨一部分军人到北京营建献陵(仁宗陵),又跟从平江伯运漕粮等等。这支立下大功的精锐之师,竟然变成了工程兵和运粮队!
如此混了一年,忽然交阯事态严峻,明朝在那个新省份的统治摇摇欲坠,又想起这支士气和精神已大为伤损的工程兵部队,于是又在宣德二年调“原下西洋精锐官军一万人”往征交阯。
就这样,通过多种方式,明朝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将这支精锐武力支离破碎,作为一支完整建制的部队,“下西洋官兵”从历史上消失了。
作者简介: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学者、历史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微信:wohudan;公众号:皇帝不称朕(hdshuoshi),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