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蚀史日记# 杀俘!敢不敢想?
作者:皇帝不称朕
我总怀疑,秦将白起,有没有能力将四十万赵卒一举坑杀。
可能我的想象力太缺乏勇气了——对,没写错,有时候想象力的确需要勇气,胆子太小,或过于严谨,有些事情就不敢乱想,想也想不明白,事情就更没法做了。所以那句“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的口号着实牛B——尽管走得太远,可能都会忘了归路。

下面我要讲的一件事,也是一个“杀俘事件”,虽然规模比坑杀赵卒要小得多,也足够骇人。我承认,我仍然想不明白,古代的大将是用什么样的好办法对大量俘虏——即使是手无寸铁、如绵羊般的俘虏——实现高效率的人身消灭的。
但它绝对是真事!
如果说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还缺乏充分的考古学证据——那可是至少得有四十个真正的“万人坑”哪!而不是所谓的“万人”坑。古人写书的毛病,是喜欢夸大,掘出一个有着百余具尸骨的乱葬坑,便胡乱称之为万人坑。一如一百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博览会,也敢称“万国博览会”。这种不严谨的做法,的确“坑人”!但我要讲的这个事件,虽然也还缺乏相应的骸骨数量做证据,但下令杀俘的文件是真实的,接获文件的人,也一定严格按照文件要求执行了,故这个“杀俘事件”是真实可信的。
这个文件是一份手书诏令,原文如下:
吴王亲笔:差内使朱明前往军中,说与大将军左相国徐达、副将军平章常遇春知会:十一月初四日捷音至京城,知军中获寇军及首目人等陆万余众,然而俘获甚众,难为囚禁。今差人前去,教你每军中将张军精锐勇猛的留一二万,若系不堪任用之徒,就军中暗地去除了当,不必解来。但是大头目,一名名解来。龙凤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
这份诏令完全是用口语书写的,不必翻译,其中人物,徐达、常遇春,大家再熟悉不过,那位吴王,姓朱名元璋,大伙更是烂“熟”于心了。龙凤十二年是韩林儿宋朝的年号,也是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即公元1365年。那时,徐、常二位大将率军大破张士诚,俘获其将士六万余人。俘虏可都是活口,要吃要住,还怕他们惹事,实在难以招待。朱元璋这位东道主便想出一个极简便的待客之道:杀之(幸亏没有烹之、煮之、食之)!
他派出亲信宦官朱明,向前方传达了这项秘密指令。他要求,将所俘张军中“精锐勇猛”者留一二万人,其他“不堪任用之徒”(未知不堪任用的标准是什么,大概就凭徐达他们自己定夺吧),就不必解到南京了,直接在军中暗地里去除罢了。去除,是什么意思?想必没有歧义吧。
那么问题来了,这四五万人,虽是“不堪任用之徒”,到底还都是青壮男子,怎么除去他们呢?更难的是如何“暗地里”除去而不为其所知?这对于徐达来说,真是考验智力的时候到了。
这件可怕的大屠杀密令,我看过无数遍,至今没能想出来,徐达、常遇春他们最后将如何执行?做好这件事,绝对比打一场恶仗更加耗费脑力。我是想不出来了,看官您呢?想出来者得奖,奖品是直接送进时光机器,穿越到伟大的洪武时代,那时,需要您这样有勇气、敢想敢干的人!
(补#蚀史日记#前不久的一篇短文:长平之战,秦坑赵卒四十万,转眼项羽又坑秦卒二十万。评书里常说:“人上一万无边无沿,人上十万彻天连地。”难道历史也当讲评书吗?赤壁之战,曹军八十万,后来考证不过二十万。咱们自古以来就喜欢在数字上作假,习惯模糊,不精确,南京大屠杀就说死难三十万,那么多的“0”,的确令人震撼,却也容易让人质疑——后来不就给了鬼子借口吗?罅隙还是自己造成的。中国文化,似乎很不喜欢精确,凡事多为模糊概率,所以很难自发地进入现代工业文明,也就能吹个所谓高科技的木牛流马。)
作者简介: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学者、历史作家,著有“揭秘大明”三部曲《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大明后宫有战事》《大明那些九千岁》。微信:wohudan;公众号:皇帝不称朕(hdshuoshi),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