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哪位妃子生了三位皇子还被迫殉葬?

标签:
文化历史明史后宫大明后宫有战事 |
原来,殉葬也有人情世故——
在明代前期,后宫实行残酷的殉葬制度,明太祖朱元璋一死,带走的妃子就达四十多人。虽然明朝的祖训(名为《皇明祖训》)并没有明确规定,皇帝龙驭上宾,妃子必须殉葬,但朱元璋开了恶例,他老祖宗这么一搞,就等于立下了规矩,后代只管跟着学,哪里理会它的对错与是非呢?!
由于殉葬没有制度性规定,殉葬的条件是什么?哪些人必须殉葬,哪些人可以免于殉葬?都没有明文,这就留下了较大的“活动”余地。于是,在殉葬作为“哀礼”一部分的实际操作中,有些实在可怜不该死的就被迫追随先帝去了,而有些完全没有理由不死的,却得以逃过一劫。是死是活,全在于殉葬这件事由谁来做主张,以及先帝的遗孀(妃子们)与上上下下的关系处得怎么样。
话说明仁宗朱高炽,他庙号里带一个“仁”字,但这只是他孝子(宣宗)对他的评价,仁宗在他父亲死后,忍心地将老父亲留下的未亡人都送往了死地,其仁乎不仁呢?
仁宗在48岁上死后,他的妃子也要面临这件可怕的事情。《明会典》记载了仁宗之妃为之殉葬的情况:“献陵七妃,三葬金山,余俱从葬。”
金山在十三陵侧,是专门埋葬妃嫔与夭折皇子的地方。仁宗一共7个妃子,有3人葬在金山,据万历时任京县宛平知县的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所记,这三人是李贤妃、赵惠妃、张敬妃,她们都不是殉葬的,按《明会典》的说法,“(三妃之外)余俱从葬”,应为4人。其实不止此数。
洪熙元年七月,宣宗给大行皇帝上尊谥,同日还给郭贵妃、王淑妃、王丽妃、谭顺妃、黄充妃5人赠谥。这些女子在身份上是宣宗的“皇庶母”,她们都不是仁宗皇帝的新欢,早在仁宗还是皇太子时就已侍奉东宫,是仁宗“潜邸”的旧人。如顺妃谭氏,湖广湘潭人,《长沙府志》存有她的简传,说她父亲曾任浙江道御史,永乐二十一年选入东宫,仁宗崩后,自缢而亡。府志明确记载,谭顺妃是殉葬死的。显然,与之同列的郭贵妃等,都是为同样原因丢了性命,才每人得到2个字追谥的精神奖励(如恭肃、贞惠等)。
仁宗去世时,他的皇后张氏还在,张皇后是宣宗之母,当然不会殉葬。仁宗的妃子亦不止这5人,为什么单单挑中这五人,去顶那份“要命”的苦差?
明万历时人沈德符就提出这个疑问,他说,宣宗登极时,所封有贵妃郭氏、贤妃李氏、惠妃赵氏、淑妃王氏、昭容王氏,其中惟郭贵妃、王淑妃二人殉葬,李贤妃、赵惠妃、王昭容三人为何不殉?由此产生的疑问是:择定殉葬者的条件与依据是什么?因为祖训没有记载,那就是实际操作的问题了。
这里有一个例子,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仁宗未崩前两个月,封张氏为敬妃。张敬妃来自世家大族,她是太师、英国公张辅的女儿,封册中对她赞美甚备,仁宗崩时,可能还不到二十岁。如此好女,仁宗如何舍得,竟不把她带走?
沈德符的解释是:“盖以乃祖、父勋旧特恩也。”说白了,就是张辅说了情,走了后宫的路子,才使他女儿免于一死。
可见,在选择谁来殉葬上,有着较大的通融余地。既然有人能通融活命,也就有人能挟势威逼,使不想死、不当死之人也殉死了。沈德符怀疑郭贵妃就是这样一个受害者。前述王淑妃以下4妃,都没有生育,可是郭贵妃却为先帝生了3位皇子,即滕怀王、梁庄王和卫恭王。妃之有子者,竟不蒙格外开恩,难道真是贵妃本人“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这当然是骗人的鬼话。好比明明是从死鬼于“地下”,偏偏说成从先帝于“天上”,这不是明摆着糊弄人么?谁信谁就是骗子一党!
郭贵妃不单生子有功,她的地位也非常尊贵。沈德符说:国初时,六宫之中,以贵妃为极贵,只下中宫皇后一等。直到宣宗时,给孙贵妃加了“皇贵妃”的封号,孙妃不久正位中宫,做了皇后,从此诸妃中才以皇贵妃为最重(也有说景泰年间封唐氏为皇贵妃,是皇贵妃封号之始的)。
沈德符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他没有把郭贵妃是被逼迫而死的怀疑说出来。但他说出了事实:地位仅次于皇后,极为尊贵,兼且生了3位皇子的郭贵妃,不当死而死,其中必有不可外传的隐情!
我很赞同沈老先生的意见,更联想到两件事:
其一,仁宗之后张氏,历史上以“张太后”知名,是个顶厉害的女人,她在其子宣宗暴卒、其孙英宗以幼冲即位的条件下,曾主持大政多年,有点垂帘听政的意思。后人一说起所谓“仁宣之治”和英宗初政,总会把她推出来赞一赞。其实不过是些文人的马屁,实在有些过誉。举例来说,正统年间有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张太后用得惯熟的私人。历史证明,往往只要太后主政,就会产生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张太后也不例外。
可后来大伙集中火力,一齐来骂王振,却忘了张太后才是王太监的后台大老板,王振正是张太后一手抬举起来的;更有无聊之人,编出一个故事,说张太后听说王振专擅跋扈后,将他召来,忽一个眼色,两旁女官齐刷刷拔剑,架在王振脖子上,要立取他性命,若不是英宗下跪力请,王振这个大祸害已经是死人了。
这故事骗了不少人,常见古今之人论史,一边嘉赞张太后是女中巾帼,一边摇头叹息,谓英宗不该来救,使王振活命,还将他惯成一个乱世的巨阉。可他们不想想,如果张太后真要除掉王振,何必一定要杀他,将他贬斥出外不就可以了吗?玩那些女官耍剑的把戏干什么!这一幕,我大胆发人所未发,将之定为一出折子戏,名为《张太后伪斩王振》——其实啊,此事纯属子虚乌有。
张太后在朱高炽做太子、做皇帝时,在后宫就没有竞争对手吗?后宫女子所争者,不必是正妃、皇后之位,对她们来说,固宠与床第之欢,竞争也是异常激烈的。郭贵妃生了3个儿子,显然是仁宗非常宠幸之人;她位至贵妃,地位直逼张后,一定令张后感到极大的威胁,进而讨厌郭妃这个人,心中嫉妒之火旺盛,你要在她胸壁里贴块面饼,保证立马热乎乎出炉。
我们知道,仁宗朱高炽不是一个强势的人,甚至可以说性格相当软弱。他作为兄长,两个弟弟,一个都不服他;他作为男人,也没能使妻妾间睦宁和戢。
仁宗时,后宫关系非常紧张,宫人之间勾心斗角,甚至传出某妃欲暗害张后,误中仁宗,导致他暴毙的奇闻。后宫斗争演变到这个程度,仁宗真可谓无能矣!
在那样的环境下,张、郭很可能是两个最大的对头,而宫人们纷纷站队,两宫势同水火。谁也没有料到,仁宗即位仅一年即亡,张后之子即位,张皇后升作张太后,倚仗她皇帝儿子,占据了绝对的优势。于是她假借仁宗遗言,逼迫郭贵妃以及平日与她亲近的妃子们,全部殉葬,昔日仇怼,顿时报销,何其快哉!
后宫之争这出戏可算落幕啦!然而,竟是那样一个弱肉强食、令人苦闷的悲惨结局!
我想到的第二件事,与第一个怀疑有关。
郭贵妃的第2个儿子梁庄王,在宣宗诸弟中最受长兄宠爱。梁庄王葬在今湖北安陆,他的墓地已经发掘,出土金银珠宝等品物达5000多件,非常精美,其中有着大量出自宫廷的赏赐,这在亲王墓中,是并不多见的。
宣宗为什么对梁王这么好?我不由得想,会不会是宣宗怜惜其屈死的母亲,而对她儿子的一种补偿?
从仁宗妃子殉葬情况来看,谁殉谁不殉,可能有皇帝临终前留下的遗愿(这一方面尚无证据,而我想朱元璋身后之事应属此类),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活人手里。好比仁宗特地交代,要张妃随他去,但张家在朝势力大,人面儿熟,再不惜银子上下疏通打点,他家的女儿就不仅不必死,而且必不死了。而那些无依无靠的、政治上失势落败的女子,不管你生了几个孩子,孩子都还小,非常可怜,也只好接受殉葬的悲苦命运了。
本文摘自胡丹《大明后宫有战事》,太白文艺出版社,2015年版
作品简介:《大明后宫有战事》是北大历史学博士胡丹(网名皇帝不称朕)“明宫揭秘系列”三部曲的第二部,上承第一部《大明王朝家里事儿》讲述明宫父子兄弟之恩仇,本书围绕一系列明宫大案奇案,展示明宫后妃及其家族令人唏嘘感喟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