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46《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大明王朝家里事儿》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于近日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
******************************
文/皇帝不称朕
第三卷
北边起风尘
第二十四章
朝廷也就两斧头(下)
耿炳文在真定战死后,官军虽然损失较大,但实力犹存,燕军仍然无法改变蹙守北平一隅的被动局面。
在接到耿炳文的败讯后,建文帝开始对战局产生忧虑,但用谁来接替帅印,他却犯难了,朝廷所缺的不是兵,而是统兵之将啊!新的统帅不仅需要较高的军事才能与威望,还必须得到朝廷在政治上的绝对信任——毕竟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家亲戚燕王,他在百官与宗室中有着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
对于新的主帅人选,齐泰和黄子澄异口同声推荐曹国公李景隆。
李景隆是李文忠之子,李文忠与朱棣是表兄弟,论起辈来,李景隆要喊朱棣一声四表叔。李文忠虽是朱元璋的外甥,但他比舅舅只小11岁,比表弟朱棣则要年长21岁。李景隆生年不详,但年纪应与朱棣相仿。
两人都是洪武后期的重要人物,但朱棣作为“塞王”,自洪武十三年就藩,立国几20年,多次统军出塞,拥有丰富的治国和统军经验。而李景隆的公爵是袭来的,不是靠军功自己挣来的,他在洪武十九年袭爵,此后多次奉旨出京操练军马,并且在建文帝即位之初,率军突袭周王,立下削藩的首功。可是仅凭这点用兵的经历,与燕王比起来,不啻“小儿科”实习医生对上了医学科学院的院士。
但李景隆自有其优长之处,他高高的个子,眉疏目秀,顾盼伟然,很有威仪;又是名将之后,平日里颇好谈兵,无论是展卷论战,还是撒豆成兵,都是滔滔不绝,很能唬人——不是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吗?除非他自己暴露,一般人们都相信,将门必出虎子,这是古代朴素的遗传学。可惜赵括的教训,就无人记得。
李景隆磨剑未试,朝廷就轻率地请他出来掌帅旗。请看官试想,以侄伐叔,以新进伐老成,仿佛以下攻上,以卑临尊,起手即不顺,成功还不等于碰运气吗?难怪朱棣一听用李景隆为大将军,将兵五十万北伐,不仅不惧,反而笑道:“李九江(九江为李景隆小字)就是个纨绔少年,好对付!”于是他不顾南面飓风来袭,留世子朱高炽在北平居守,叮嘱他不要出战,自己则亲率精锐,直趋关外,决心先解决威胁其背的大宁都司,再转过头来对付李景隆的大军。朱棣真没把李景隆和他的半百万大军放在眼里。
李景隆听说燕王北出,以为北平空虚,正是天赐良机,对天一声笑,遂驱兵进围,把北平城箍了一个滴水不漏。然而这么好的机会,他竟然没能抓住,北平久攻不下,形成旷日持久之势。待朱棣略取大宁,获得大批漠北铁骑的新锐力量,转回头来,内外夹击,遂大破官军,李大将军丢盔弃甲,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山东德州。
在李景隆出征离开京师之时,建文帝亲自为他挂上大将军印信,赐给他通天犀带,并为他的战车推轮,在他登船之际,又在江浒之上设宴,为他践行,赐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即军中进止可以自专,不必请示朝廷,诛杀大将,也可先斩后奏)。可是这个纨绔公子太不争气,完全辜负了皇帝的厚望,他一败之后,锐气尽失,从此被朱棣牵着牛鼻子走,再无建树。
建文帝还听信了他的牢骚,以为他权柄太轻,诸将不听调遣,是以用兵不顺。事实却是,李景隆仗着爵位高,虽然不知兵,却在军中妄自尊大,不把将领放在眼里,“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李景隆见调度不灵,连吃败仗,便将责任全推卸到部将身上。建文帝为强化他的权力,授予他“专征伐”的大权,特遣太监赍捧玺书,赐其黄钺弓矢——这是好古的建文帝从古书上学来,并造着古书上的记载打造的这一套家伙事儿,相当于赋予李景隆代天子亲征的大权,他要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哪个不听话,你随便杀,朝廷都不干预,随你来——这下,你总该打个翻身仗了吧!
不想老天作怪,当钦差太监坐船渡江时,突然起了一阵怪风,将船吹翻,玺书钺矢尽没于江,只有太监如水鬼一般从水里爬出来,湿哒哒回去报告。朝廷上下都觉得这是很不好的征兆,但无人敢言,建文帝也只能故作镇静,令人重新打造黄钺弓矢,另外差人送到前方。
著名的纸上名将李景隆不甘失败,他决心报仇,建文二年四月,他调集武定侯郭英、安陆侯吴杰等军,于德州誓师,再次向北平进军。双方在白沟河大战,此战甚为惨烈,结果李景隆还是不支,新凑起来的六十万大军一时皆崩。昔日沉于水的玺书斧钺,今乃沉于陆——朝廷至此才看到“天下陆沉”的可怕前景。
这一仗,官军死伤数十万,从此遂不支,再也无力组织大兵团作战;而朝廷与燕军的攻防态度,也自此易手,朝廷由攻转入防御,燕军则频频南侵,常常饮马淮上,兵锋势不可挡。
朝廷通过惨痛的教训,才知道起用李景隆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只好将逃到济南的李景隆召回京师。黄子澄因为荐错了人,又羞又愤,见李景隆回京后,犹然觍颜高踞朝班之首,他气不过,就在上朝时,从班中疾步走出,愤然纠弹他覆军之责,请皇上下旨,就朝班之中将其擒拿,诛之以谢天下。但建文帝不许。后来燕军渡江,京城危如累卵,建文帝彷徨无计,方孝孺再请诛杀李景隆。建文帝仍念他是朝廷“肺腑之亲”,没有同意。
李景隆偾事败军,朝廷既不杀其身,又不削其爵,将何以行威令于天下?要说建文帝也有“仁弱“的一面。
李景隆兵败后,朝廷更是无人可用了,平燕战争后期兴起的一批将领,如盛庸、平安、何福、吴杰、房昭等,都是洪武晚年才得到拔擢重用的裨将,资历均较浅,尽管他们在内战中因军功而在官阶上获得快速提升——如盛庸因多次战败燕军,受封为历城侯——他们的弱点也是明显的:威望不够,缺乏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朝廷没有一位能够统领全局、众望所归的主帅,各军之间往往独立作战,缺乏有效的配合,经常被燕军各个击破,使有利的全局,无法转化为战场上的胜利果实。
(作者微信:wohudan)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