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广孝真的要送朱棣一顶“白帽子”吗?

(2014-11-07 07:02:43)
标签:

文化

历史

杂谈

连载30《大明王朝家里事儿》

 

本书原名《明宫闹鬼》,是我的明宫揭秘系列的第一部,已由陕西太白文艺出版社推出(第二部《大明后宫有战事》,第三部《太监秘史:明朝那些九千岁》)。在纸质本面世之际,特将此书于此发布,以飨读者朋友们。

********************************************

/皇帝不称朕


第二卷 皇子与储位

第十六章

懿文太子的外戚灰飞烟灭(上)


(题图为姚广孝)

洪武朝皇子之间关系的真相,由于官方正史屡经刷洗和改篡,留下的证据很少。朱家儿郎们围绕储位的争夺,我们只能从片段的历史材料中去窥测,加以想象力和实际生活的经验,尽力将这些碎片联缀起来,从而对历史人物及其关系进行部分的还原。朱棣在他篡位后,以史书为报复之具,捏词污人,造假行骗,然而作案者总不免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朱棣对历史动手动脚,自然也会留下破绽和罅隙,成为我们深入历史现场的“后门”。

朱元璋的儿子多,年长后多封大国,拥重兵,握大权,位尊地显,其利益深深地缠绕在复杂多变的政治生态之中,他们手足之间不可能如老父亲期待的那样,兄友弟悌,你谦我让,一派和谐无争的桃源景象。

上文说到,太祖和太宗《实录》中,刻意伪造了太祖朱元璋不满意长子朱标,而属意于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情节。这正好暴露出朱棣不甘心做王子,觊觎储位的野心,至于父皇一心看好他,则属于典型的意淫,是借史书自慰,在这个意义上,一些历史书不是也可归入“黄色小说”之列吗?

朱棣想当皇帝,是主观意愿,主观唯有与客观配合好了,梦想才可成真。但现实常常是残酷的,不随人愿,且令人沮丧,这就需要有人来做点心理疏导工作,好提振一下有非分之想者的士气。朱棣就有这样一位心理医师,此人姓姚名广孝,法号道衍。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亲王们纷纷来京奔丧,朱元璋打算选几位高僧,陪侍诸王,为皇后诵经荐福。有人向朱棣推荐了道衍和尚,这是二人相识之始。

道衍虽为释子,却有经世之志(在中国,有心“经世”的和尚最多了,所以现在僧界的董事长和代表、委员多得是)。可能因为道衍和尚入世之心太重,没法沉下心来念经修行,其实他的佛法并不很纯,所学相当驳杂,好比他一个僧徒,却向一个道士学手艺,得到他秘传的阴阳术数之学。

早年间他游嵩山,曾遇到当时著名相士袁珙。“哎呦!”袁珙一见之下,先呼一声。“这是哪里来的一位异僧!来,让我瞧瞧。”说时拽住道衍的衣袂,上上下下打量(今日谁要对我这么咋咋呼呼一叫唤,再把我手一牵,我一定先把荷包紧紧捂住,然后大喊:报警,有骗子!看官切记,读史莫为那几纸“黄卷”所迷),随口就将道衍和尚的尊容,用他相面大师的口吻复述了一遍:

“大师你目如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将来必为刘秉忠之流也。”

原来姚广孝长着一对难看的三角眼,要搁今天,搞不好还要去韩国整容,挑成一双丹凤眼,上台演小生,妆都不用化才好。形如病虎,不知是何形态?大概被武松打蔫了的那只老虎,眼冒金星,四腿歪颤,差似一只病虎模样吧。从袁珙的相貌描写来看,姚广孝生得一点都不精神,然而,在他肺痨鬼的外表下,却掩藏着杀人狂的勃勃精力。

看官!一个出家人,有人上前打个拱,赞他好杀人,有成为连环杀手的潜力,您说这是夸他么?然而姚广孝闻之,竟然“大喜”——足见其为人呢!

“性嗜杀”的姚广孝,如今被荐到杀人魔王朱棣的幕下,两人自然谈得来,不止谈得来,还相当投机,所以马皇后丧事完毕后,燕王就奏请让姚广孝随他回到北平。

姚广孝到北平后,仍然披着袈裟,在庆寿寺做住持。《明史》说他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野史说,是姚广孝自请追随朱棣的,他大打包票说:“我将奉一白帽子与大王戴!”王上加白,即是“皇”字,这是拿大位作诱饵,诱惑亲爱的四王子呢。

这一情节为《明史纪事本末》采信。还是《明史·姚广孝传》的作者较为谨慎,没有轻信采入,只说两人来往甚密,经常打发开旁人,说些悄悄话。经常读史的人都知道,“迹甚密”“屏人语”,在史书里几乎等同于密谋造反的同义词。

袁珙在相语中提到一个刘秉忠。此人是元初的一位和尚,得到蒙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提拔他做了大官。蒙古国改国号为“元”,就是刘秉忠据《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向忽必烈建议而被采纳的。元帝国的都城和心脏:大都,也由他设计并主持兴建。刘秉忠的经历与姚广孝很相似,他们一样出身衲子,一样入世很深,都得到当世之主的赏识拔擢,建立世俗的勋业;死后,一个追封赵国公,一个追封荣国公,都是光鲜锃亮的“公爵大人”。

但是,他们之间横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刘秉忠奉侍的是天子,天下是他的舞台;而姚广孝追随的只是一名藩王,不管他有多么杰出的才能,也只能局促于北平一隅,无论如何是难以望刘秉忠之项背的——除非,朱棣有朝一日,与元世祖比肩。显而易见,袁珙说姚广孝将是刘秉忠一流,等于说他侍奉的燕王,也将得到天子之位!

然而,姚广孝若为了赶超刘秉忠,就冒失地向朱棣进言,要送他一顶白帽子,则未免自视过高了。难道他以为仅凭他在茅庐里拿根筷子画一画,就可以分“天下”一杯羹?凭他一人之智力,就可以扭转整个历史的走向?我想,姚广孝不是骗饭吃的望气家、风水先生和气功大师,他不至于如此荒唐。“白帽子”一说,只是后人的编造而已。

但当削藩之火突然烧起来时,智能充足的姚广孝一定成为燕王朱棣的“心腹谋主”,这是无疑义的。

姚广孝到北平,是在洪武十五、六年间,“燕国”的建立才2、3年时间,燕王朱棣年甫二十三岁,正当“少年壮志不言愁”之时。而他的哥哥朱标,做储君已经一十六年了。皇太子是国家储副,储君也是君,君臣之份甚严,也就是说,老四见到大哥,先得行君臣大礼,然后才能叙兄弟之情。朱棣凭什么辄敢觊觎太子之位,试图动摇国本?

不是说朱棣无此贼心与贼胆,而是说他须识时务,在他实力未张、根株未壮,而太子深得父皇信任、为举朝推戴、地位稳如磐石的条件下,他纵然贼心如炬,贼胆包天,亦不至于造次,他必须小心地伪装作一个恭谨的弟弟和谦卑的臣子。

朱棣与姚广孝这两个野心家固然会经常“屏人语”,发泄一番对时政与太子大哥的不满,但绝不会采取实际行动,贸然开启夺嫡之路。

待续——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