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延寿杀警逃狱惊人相似,600年前的死囚脱狱事件

(2014-09-05 06:47:57)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时评

与延寿杀警逃狱惊人相似,600年前的死囚脱狱事件

 

历史永远是不断重复、重复、再重复,为什么说一定要知道点历史呢?就是让你尽量不掉进同一个坑里。想到那名被杀的即将退休的狱警,真觉得教训惨痛啊!
————————————————————————————————

与延寿杀警逃狱惊人相似,600年前的死囚脱狱事件

延寿杀警逃狱事件,目前还有一名逃犯没有归案。这三名嫌犯是如何从看守严密的监狱里逃出,是当下公众最为关注的疑点。从今日公布的视频来看,被杀的狱警在凌晨4点多钟将带着脚镣的嫌犯带出监舍,然后就发生了后面的惨剧……据分析,这名狱警可能与已被判了死刑的嫌犯熟识,才将他在半夜里带到值班室(由于视频经过剪辑,目前还不清楚他们做了什么)。

莫非这是一个糊涂的“好人”遭到背叛而惨死的故事?

别的我不想讲,在此只说一个600年前情节颇为类似的历史故事。

事情发生在大明宣德年间,有个叫赵俨的御史,是个酷吏,他以非刑无端杖死九人,为此被判了死刑,关在牢里待决。赵俨杀人,不是因为有什么私仇,他是发官威杀人,从法律上来讲,属于公罪。公罪一般都会从轻,所以赵俨虽然被判了死刑,是不会立即执行的,而是在牢里斩监候或绞监候——说是等到秋后再执行,其实多半就不用死了。

话说赵俨作为死囚,即便不会处死,也该戴上手铐脚镣,严密看守防护,以防意外。种种情形,应与今天一致,绝不应该像延寿监狱里发生的那样,狱警擅自将犯人带离监舍。

可是赵俨的同僚,一个名叫张循理的御史,可能因为平常与阿赵非常熟悉吧,他作为“法官”,竟然枉顾法律,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然后将赵俨私自提出,给他改善一下生活。这个糊涂的御史,还不是像那名狱警一样,将犯人带到值班室,而是将犯人径直带离监牢,到外面下馆子去了!

赵俨并没有勒死好友,然后剥了他的衣服逃走,他是在酒宴之中,觑个空子,乘机溜走了。

如果您是死刑犯,您会溜吗?我想,在生死面前,大多数人都难以维持仗义,宁可自己不活了,也要对得起哥们儿。我不知道赵俨有没有经历激烈的思想斗争,总之他撇下好心的张循理自己逃命去了。

这一下舆论大哗!张御史虽然没有被好友勒死,却也被他害死了。他因为没法把死囚带回监狱,只好自己进去蹲号儿。私脱死囚,这罪行可不轻,但他并非故意,也不至于死。然而张循理不久竟死在狱中。我怀疑他是为挚友所伤,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对世界失去了信心,感觉活不下去了,再加上盛夏里狱里暑气一蒸、臭气一熏,只好呜呼哀哉鸟!

这边是张循理赔了性命,那边朝廷展开了严密的追捕。我一边写稿,一边看新闻,电视里说,已锁定最后一名逃犯高玉伦(就是此人亲手勒死带他出来放风的狱警,他相当于明代的御史赵俨吧),大概不出今日就会落网吧。可是明宣宗的时代,限于技术条件,既没有摄像头,也没有直升飞机,无法形成立体的追逃网络,虽然追捕的声势浩大,最后还是让赵俨逃脱了。

然而逃亡者的逃命之路也是有限的,三年之后,赵俨还是落网,被斩首于西市!

话说回来,如果赵俨当时不逃,他在官场好友(如张循理)的帮助下,说不定三年的时间早已东山再起,不管怎么,总不至于死嘛!他这一逃,还害死了好朋友,值得吗?我看,很不值。可赵御史是遍读五经的人,如何就想不通呢?哎!这就是世事,谁说得清?

(欢迎关注“皇帝不称朕”微信公众号:hdshuosh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