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胡丹:明代“三堂体制”的构建与解体——以镇守内官为中心(一)

(2014-03-31 22:35:32)
标签:

明代历史

宦官

九边

三堂体制

镇守内官

    说明:本文是我对于明代宦官制度以及明中前期地方管理体制研究的重要成果,“三堂体制”这个概念是我独创提出,首先发表在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2009年第32期上,并在我的博士论文《明代宦官制度研究》中进一步做了深入探讨。由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学术论文检索渠道不畅,以及我的博士论文至今尚未出版,使得这篇文章提出的观点,并不广为人知,许多学者在引用时,要么不注明其来源,倒好像是学界共识一般,要么刻意改头换面的加以使用,转换成为自己的“独见”。而在文科,保护观点的发明权与专利最难!故此,特将本文在此帖出,一则以飨对明代历史或宦官史感兴趣的读者,一则以正视听,以明“版权”所在,以告诫那些不遵守学术规范的窃攘之人。谨此敬告。

 

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

——以鎮守內官為中心

胡丹

明開國後,對「省」(行省)級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徹底改造,形成了一套以「邊(都司、行都司)省(布政司、直隸)并立」、「軍民分治」為特徵的複雜體系。這套人為創置的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因應時勢的變化,但太祖確立的「家法」,又不容許進行任何的改易。於是,祖制之不可變與舊制之不可不變,這一對矛盾體在洪武以後持續地發展;其特徵是:朝廷在不違戾舊制的前提下,大量差遣官員到地方管事,以補弊竇。最先是武臣與內官,然後是文臣,這些「欽差」官職後來都固著在地方,逐漸構筑起新的統治架構,其中以鎮守內官、鎮守總兵和巡撫都御史為核心的「三堂體制」最為典型。然而在它內部,文臣與內官始終在角力,這顯示,「三堂體制」不過是「洪武體制」在向新體制轉化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態。到嘉靖中葉,裁撤鎮守內官,這一體制便崩潰了,同時也宣告了以文臣為中心的「督撫體制」的正式誕生。無疑,在這個延續時間長達百年的地方管理體制的演變過程中,向來為人忽視的內官鎮守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研究這一轉變的關鍵。

关键詞:明代、三堂體制、鎮守內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