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明代“三堂体制”的构建与解体——以镇守内官为中心(一)
(2014-03-31 22:35:32)
标签:
明代历史宦官九边三堂体制镇守内官 |
明代「三堂體制」的構建與解體
——以鎮守內官為中心
胡丹
明開國後,對「省」(行省)級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徹底改造,形成了一套以「邊(都司、行都司)省(布政司、直隸)并立」、「軍民分治」為特徵的複雜體系。這套人為創置的制度,并不能很好地因應時勢的變化,但太祖確立的「家法」,又不容許進行任何的改易。於是,祖制之不可變與舊制之不可不變,這一對矛盾體在洪武以後持續地發展;其特徵是:朝廷在不違戾舊制的前提下,大量差遣官員到地方管事,以補弊竇。最先是武臣與內官,然後是文臣,這些「欽差」官職後來都固著在地方,逐漸構筑起新的統治架構,其中以鎮守內官、鎮守總兵和巡撫都御史為核心的「三堂體制」最為典型。然而在它內部,文臣與內官始終在角力,這顯示,「三堂體制」不過是「洪武體制」在向新體制轉化過程中的一種過渡形態。到嘉靖中葉,裁撤鎮守內官,這一體制便崩潰了,同時也宣告了以文臣為中心的「督撫體制」的正式誕生。無疑,在這個延續時間長達百年的地方管理體制的演變過程中,向來為人忽視的內官鎮守制度扮演了重要角色,是研究這一轉變的關鍵。
关键詞:明代、三堂體制、鎮守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