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晚报》推介了一位“小神童”,网上多有转载,报道标题是——
《少年2岁开始看新闻联播 家长称其关注民生》
文章称:“12岁少年黄某某(不点名)2岁起就开始看新闻联播,7岁每天读人民日报、参考消息,现已发表100多篇文章。……其爸爸表示,黄艺博关注民生,理想是‘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
的确是个优秀的孩子,据说他“小小年纪,身上就笼罩了‘全国百名优秀好少年’、‘武汉市首届“十大孝星”’等太多光环”。
但我就怕这位“优秀好少年”被一票否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看到这位12岁孩子“在全国重要报刊上发表过100多篇文章”,获稿费近3000元,他把这些钱“和变卖废品赚来的零花钱都用在资助与看望孤寡老人”。不难看出,这位“孝星”、“好少年”,他的荣誉的根本,还是他的写作。于是我随手查了下“知网”,共搜出作品20篇。于是便发现一个令人不安的现象:20篇中,竟有12篇属于重复发稿。
一、《大家的秋千》,在2006年9、10月份,同时发表在5种刊物上:《小学生(多元智能版)》、《孩子天地》、《阅读与作文(小学低年级版)》、《小学生作文辅导(看图作文版)》、《新作为(小学123年级版)》,其中一篇题目作《大家de秋千》,可能是编辑所改。
二、《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先后发表在《聪明泉(少儿版)》2007年第3期、《小星星(低年级版)》2007年第12期、《小学生作文向导》2007年第10期、《小学生导刊(中年级版)》2007年第10期(名为《看升国旗》)。
三、《德国人给我的启示》,分别发表在《作文成功之路(下)》2010年第9期,和同刊的“小学版”,2009年第10期。
这位优秀少年是我见过的最小的一稿多投者——说严重点,就是“学术不端”者。大家知道,一般刊物在接受稿件时,都会特别说明:反对一稿多投!
或许有人会说:孩子毕竟是孩子,你一个大人犯得着写文字批评他?孩子有错,也是值得原谅的。这我并不反对,而且我批评所指,并不是这个孩子,而是他的家长和指导教师(发文时皆挂名)。一个幼童的“成功”(从研究刊物、投稿到资助孤寡),他们才是幕后推手——从现象来看,似乎家长所称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顺其自然”并不自然。
我想,家长在帮助自己的孩子“成功”时,是否应该先让他“知德”,并学会“守德”呢?为了发稿,天女散花,把一篇稿子投到许多地方,以凑篇数,挣取稿费。若失德,何聚善?如果在德的方面犯了错,即便显露出一些善,那也让人怀疑,他是为了获取更大的“成功”——而非出自真善。
如此急功近利,等孩子长大了,也许能保持他的才,但他是否会向德的反面滑去呢?为什么在学术界,包括一稿多投在内的学术道德缺失行为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不正是因为我们从小就缺乏道德及基本规范教育;我们太功利,我们只追求结果,而不知什么是该尊重和信守的吗?
说到底,现在“天才少年”层出不穷,年龄越来越小,这泡沫其实是大人的浮躁推起来的。而我们爱惜孩子,最应该做的,是提醒他:善与德不是抽象的,它就是我们生活中做每一件事的准则,这应该是没有矛盾的——包括不要为了发稿、多发稿,而去拿同样一篇稿件去欺骗编辑。
希望大家不要去追问这孩子是谁。比一个名字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有人会拿着不诚信得来的钱去帮助别人,而不觉其可耻与怪异?这才是大家当扪心躬自一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