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为瑞典研究所的日子(五)
(2009-12-28 23:01:50)
标签:
华为瑞典研究所组织调整国际化it |
分类: 职场中的那些事 |
组织调整
E公司的组织结构调整也比较频繁,基本上两年也会有些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公司的发展需要。每一次变化,必然会有些人受到影响:组织被合并,富余人员被裁掉,有些部门增加,有些部门砍掉等等。
和任何组织一样,他们大部份人也不喜欢变化,因为变动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些人心惶惶,谣言四起。但是,E公司有一个特点,公司员工的忠诚度比较高,当调整的原因跟员工沟通清楚后,员工一般都会理解这种变化。当然,他们把这些事情也会做得比较周到,专门会有顾问公司给他们做这种组织结构调整评估:人员心理,运转效果,存在问题,产生效果等等都会客观进行展示。最大程度将调整的影响降到最小。
公司目前也在进行PDU运转的改革。从组织运作效率上讲,这无疑是进步的,和业界的很多公司的组织结构较为相似。最近,和老外就此事聊过。他们认为这种变化很重要。E和华为最大的差别在于,E每一个组织设置都尽量突出面向客户、面向交付的特点。在满足目标的基础上,尽量从简。越简单越好,越实用越好。他们认为E和华为最大的差距不在技术方面,因为技术方面大家都有优秀的人才,而且华为在全世界都有研究所。不可能存在一项技术其他公司在用华为却不知晓。而且,华为人比较勤奋,乐于学习,所以差距不是特别大,尤其是新技术领域。
华为公司和E最大的差别,或者说60%~70%的差别在于组织,在于人员设置,在于做事的繁简。他们说一年以来,他们去过华为公司中国区多次,知道一些情况。给他们直接的感觉是,华为一些方法和组织方式没有学到位,本来似乎比较简单的事情执行起来比较复杂。这些其实没有必要。不是说组织精巧不好,而是增加的环节越多,管理成本越高,责任越难界定,所以还不如简单实用来得好。华为在没有进行PDU调整之前,组织应该没有体现面向交付的特点。而且,有些组织他们(老外)确实不能理解如何和E进行对比、映射。现在,PDU调整后,组织结构比较科学了,关键是如何运作,毕竟组织结构仅仅是一个静态结构。动态运作更是一门学问。
老外提的这些建议其实非常好,我们观察了一年多,感觉只要华为坚持在海外办研究所,其实确实和业界差距不会特别大。能不能将新组织运作好,确实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老外给我们说:好的工具(物理工具和方法工具),好的组织、人员,效果最好;差的工具,理想的组织、人员,效果较差;好的工具,不理想的组织、人员,效果再逊一筹;不理想的工具,不理想的组织、人员,效果最差。
华为与华为国际
华为公司这么多年国际化了,到底我们进步了多少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和老外谈过一次。老外认为,从他们角度看,华为需要在下面三个方面继续努力:
语言交流;
海外分支机构;
国内组织国际化
他们认为语言交流可能是华为国际化的最大障碍。这种情况在70年代的爱立信也非常突出。那时候他们的所有文档都是瑞典语的,进入到他们组织的其他国家人员一头雾水。他们认为他们比较好的是他们一旦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就可以进行的很好,因为学瑞典语的人学习英语相对来说要容易得多。但是,华为目前得障碍在于短时间内达到E的水平比较难。但是,至少一些文档、涉外的开会可以使用英语进行。他们说其实他们到达中国以后,比较苦恼,因为所有的东西都是中文的,交流起来比较困难。甚至,他们很难清楚具体交流人员描述的问题现象,所以也很难解决问题,更别提在误解的情况下工作了。
海外分支机构,包括像瑞研所这样的海外研发机构,应该是比较进步的。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会认为人员比较贵,这个是实际情况。但是,从西方人的角度考虑,这个应该是正常的成本,因为如果给西方人付中国人目前的工资,他们很难生活。既然这是一个客观现实,强调这些就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这些人员能够给华为带来好的思路、好的方法、不同于国内考虑问题方式,并且能够将最新的业界动态带进华为公司,这些海外机构的存在就是有价值的。但是,这些海外分支结构的外语交流能力也需要提高。比如海外机构应该可以率先使用外语进行工作。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实验区,做得好,还可以将经验引入到国内。如果很多东西在海外分支机构都不可行,那么在中国本部实现应该更加困难。
国内组织国际化也是一种可以考虑的方式。目前中国的发展情况也不错,很多外国人其实也可以到中国长期工作。以前,我们比较倾向于在瑞典工作,现在很多人也能接受到国内工作。我们主要关心的是家庭问题,如果华为能够解决家庭到中国去,其实在中国工作的问题也不是很大。当然,从中国人的角度考虑,这样成本比较高。但是,这样是值得的。一个组织需要一些不同肤色的人员参与其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受这种多文化组织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这样的国际人员数量不需要特别多,主要原因是成本高。现在瑞研所有100多人的外国人,如果有10多个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就可以了。这些人长期和项目组的人工作、生活在一起,我们想慢慢地他们会影响到他们周边的人。
华为的领导如果英语不好,这也没有关系,他们可以找一个翻译和西方人沟通。这种做法在日本的国际公司中很普遍,没有问题。关键是能够迈出第一步。国际化可能对于亚洲人确实比较难一些,但是你们可以从日本、韩国国际公司中学一些经验。他们同样也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亚洲人的文化背景更相近,比较容易理解。
|
I&V与质量 对比着爱立信,我一直都在寻找质量和I&V有什么样的关系?并且,I&V和华为的测试是等同的吗?如果I&V对应着测试,那么它和质量又是什么关系?如果测试是为了保证质量,那质量部又需要干什么?爱立信的质量部又在哪里呢? 产品的设计质量主要由系统、设计实现完成。这些前端工作保证实现的产品是合格的、符合设计定义的。集成验证呢,通常,我们认为的测试并不是保证质量。如果说他们有什么活动和质量有关,就是设计实现向他们交付时的转测试活动。他们会使用基本用例进行产品的质量验证。没有通过转测试的认为质量不合格。一旦通过转测试,集成验证会认为产品质量合格,接下来的活动主要按照用户(运营商)可见的特性进行验证。请记住,这里是验证,当然可以认为代表运营商进行预先验收。他们更多关注的是系统问题,而不是产品设计质量问题,因为运营商从来不关心产品如何设计,面向对象设计还是过程设计,产品组成部分如何交互。这些事情是由设计实现完成的,所以设计实现中有测试角色,进行设计质量保证。UT、IT做了没有,I&V不太关心,设计实现组织如果认为自己能力强完全可以不做,但是一旦在系统验证环节发现是产品质量有问题,那后果很严重,就如同设备供应商的设备在运营商那里有质量问题一样严重。 因为有这样的制约关系,产品设计不能不去关注产品的设计质量,设计验证等等活动。换句话说,我们所认知的质量活动基本是在转测试之前完成的。转测试以后,I&V是假定产品质量合格进行产品特性验证的。请记住,I&V关注的是特性。对于I&V来说,只要用户定义的特性,系统可以很好的满足,它的任务就完成了。所以,在他们活动中,理解运营商的各种使用场景,各种特性要求很重要。可以说,I&V离开了和运营商的沟通,他们的活动是很难开展的。这也客观上造就了I&V有时被我们理解为测试,有时又被理解为解决方案了。 老外打了一个比方:用户(运营商)需要的是一个“圆”,系统和设计实现可能将其变成一个“矩形”,I&V在发现“矩形”交付具有“圆”的特征后(否则,质量不合格直接打回),完全按照“圆”的特性代表用户进行系统验证,而不管前面是如何设计和实现。 小结 华为更需要的是坦诚自己,开放自己,认识自己,尤其是认识自己的不足,结合外来的智力、外来的经验,短时间内提高自己,逐步改变自己,实现自己对客户的价值。华为低成本是优势,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负担。低成本会造成对人的不重视,造成人对组织忠诚度的降低,造成管理成本的升高。西方人遇到问题更多关注如何用好专家,如何借助技术、借助工具仪器去解决,而我们更多的是看还需要加多少人,还需要加多少班。来到瑞典,近距离接触着老外的工作态度,自己产生了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如果华为的人力成本比现在提高一倍,也许目前认为是大问题的事情会自然解决,因为人观念就变了。 结束语: |

加载中…